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鎮安宮

山寮與抽水機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山寮是在口湖椬梧一帶,現在的梧南村,這個地方的地勢較低,地層下陷,每逢大雨必淹,因此鄉公所都會備抽水機,協助村民把庄內的積水排掉,水患一直是該村落長期所面臨的問題。照片是縣長許文志與縣府以及口湖鄉公所人員共同會勘山寮的情況,而在他們面前則是抽水機,正在將積水排除掉。

九芎林鎮安宮前楊文麟舊宅遺構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林內鄉芎林村是漢人最早入墾的聚落之一,信仰中心鎮安宮主祀神農大帝,據傳為康熙年間福建漳浦人氏蔡麟渡臺攜帶「神農大帝令牌」,後眾人集資興建,號稱「大年宮」。乾隆間地方仕紳倡議改建,更名為「鎮安宮」。蔡麟為九芎林蔡姓始祖,與福建同鄉林克明、鄭萃徘、翁應瑞、楊逞等入台開發拓殖,其中楊逞因為富甲一方,名列「三公」之一。標題「九芎林鎮安宮前楊文麟舊宅遺構」的楊文麟即為楊逞。

北港鎮安宮七王爺與瘟疫傳說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為何鎮安宮會出現紙糊王爺呢?傳說有一年北港遭逢瘟疫肆虐,在當地居民惶惶無助之際,有人在河港邊看見一尊紙糊的神像漂到岸邊,居民視為神明顯靈而將之供奉起來,自此肆虐當地的瘟疫竟戛然而止。因此當地居民認為是七王爺顯靈,從此以後七王爺就有了具體的神像,而一百多年來也都按照當時王爺顯靈的原型,以紙糊來塑造七王爺神像。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到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王爺」,為一相當大的信仰圈,輪值祭祀範圍亦廣,該當輪值的聚落會前往馬鳴山「鎮安宮」恭迎五年王爺。雲嘉境內傳統上將此項祭儀稱為「五年到」,或「值五年王」。雖然說是「五年」,但實際上是中間間隔三年,亦即五年千歲值年時序是以前後年一起合算,因此每當戊戌、壬寅、丁午、辛戌年時,就是「五年到」,簡單來說,每一紀年有三次值年科期。

大埤怡然村后壁店開明宮迎五年王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埤鄉怡然村后壁店聚落的宗教民俗信仰,不僅是「新街三山國王」爐下「七大柱」的香境,同時也是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香科期的香境。每當俗稱「五年到」,也就是「五年大科」那年,村莊便忙碌迎請「五年千歲」的祭典活動。首先相關人士會事先前往「鎮安宮」登記,並向神明請示擇定迎請的良辰吉時。

馬鳴山鎮安宮吃飯擔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除了「五年大科」迎請五年千歲之外,另有一項知名且具特色的宗教民俗「吃飯擔」。每年農曆1月15日元宵節當天以鎮安宮本股為境,五年王爺出巡各庄頭部落。然後由各輪值股內的村落陣頭分別由兩路線進行巡狩繞境,中午於該輪值股的村落會合用餐。此項涵蓋褒忠鄉、東勢鄉兩鄉的特殊文化據說在清朝中葉便已出現,當時天災、人禍導致瘟疫橫行,民眾祈求「鎮安宮」五年千歲出巡掃除瘟疫。

北港鎮安宮紙糊七王爺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一般而言,對於廟裡神明的既定印象,大多是由木雕所塑造而成。但位於北港南陽國小附近的鎮安宮,供奉的主神為楊府七王爺、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地方俗稱七王爺館,廟裡所有祭拜的神像,全部都是用紙糊的,這不僅在雲林相當罕見,在台灣亦少有類似的紙糊神像。

北港三益境鎮安宮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鎮安宮,民間又俗稱七王爺館,鄭氏時期北港地區屬於天興州轄,設立「行館」,後清廷領台,將鎮安宮及附近的土地,改為收租納糧辦公的地方,後興建「笨港公館」,即今天鎮安宮的地址。因為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作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北港地區的居民多不稱王爺廟,而稱「七千歲(王爺)」,因此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王爺是比較特殊的稱呼,清光緒12年(1886)才正式命名為「鎮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