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仔寮與和真靖保護壇
蚶仔寮舊港邊開基萬善祠是「口湖牽水狀」的發源地,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七、初八的道教拔度儀式,最早是由蔦松的黃善負責主壇,後來傳給梧南村的徒弟李教,李教再傳給次子李東芳。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2602 筆數位資料
蚶仔寮舊港邊開基萬善祠是「口湖牽水狀」的發源地,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七、初八的道教拔度儀式,最早是由蔦松的黃善負責主壇,後來傳給梧南村的徒弟李教,李教再傳給次子李東芳。
蚶仔寮耆老表示,早年的儀式的「水狀」都是各家戶自行糊裝,置於家中,等到農曆六月初八才會送到廟前排放,近十多年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水狀」都是委由道壇製作(和真靖保護壇),再賣給村民。
農曆六月初八,口湖牽水狀祭典第二日上午,道士團一邊誦經拜懺儀,當境居民會一邊將先前購買回家,或當日新購的水狀,陸續送到蚶仔寮舊港邊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排狀」-將水狀固定在繩索上。
早年家戶購買水狀的數量是依據祖先或先人的數目而定,現在多是由信徒量力而為,依願認購,少則1、2支,多則20、30支。
口湖牽水狀的重頭戲是在農曆6月初8日的下午3點左右,蚶仔寮和金湖兩個聚落約略同時開始進行「起狀(車臧)」的儀式,意即起(啟)動水狀,召請在水中罹難的先人上岸。
在台灣民間傳說中,凡溺水而亡者,日夜泡在水中,非常痛苦,尤其下雨時,雨水打在身上,有如針刺一般,而且水陸兩隔,不能自由來去,因此必須透過水狀(車臧)將亡者牽引上來,以便接受人間的供養和超度。
口湖牽水狀(車臧)主要的儀式包含了,起狀、牽狀、倒狀和燒狀似的部分。起狀之後,象徵水魂陸續上岸,接受道士團們的普施超度,而蚶仔寮和金湖兩地的家戶也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敬獻給水魂享用。
口湖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的信仰起源於道光25年(1845)六月初七、初八的一場大海難,據云在這場災變中,口湖一帶有近萬名庄民因海難或疫病而死,合葬為一坵大墳,當地人稱之為「萬人堆」。
蚶仔寮開基萬善祠主祀萬善爺,但與一般民眾認知的「有應公」、「百姓公」等無嗣信仰有所不同。蚶仔寮本地的居民相信,萬善爺是道光25年(1845)水難死亡的祖先,且已由道光皇帝敕封「萬善同歸」,升格為神明。
蚶仔寮的萬善爺神像頭戴相帽,身著蟒袍,配祀文武判官,有分靈廟宇和神像的儀式行為,與「正神」廟宇無異,廟中亦設有「內五營」神兵神將,供萬善爺調遣,以護境安民。
放水燈是口湖牽水狀拔度儀式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道士團以外,許多在地的居民也會一起參與。放水燈的目的在於召請水路孤魂,在日某時前來道場聞經受度,在民間許多陰陽醮事,均可見放水燈的儀式,如宜蘭水燈節、基隆中元祭每年都吸引許多鎂光燈的焦點。口湖牽水狀祭典所追思的170多年前因海難而死的先民,因而此放水燈也就格外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