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口湖鄉

口湖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內外五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蚶仔寮開基萬善祠主祀萬善爺,但與一般民眾認知的「有應公」、「百姓公」等無嗣信仰有所不同。蚶仔寮本地的居民相信,萬善爺是道光25年(1845)水難死亡的祖先,且已由道光皇帝敕封「萬善同歸」,升格為神明。

蚶仔寮的萬善爺神像頭戴相帽,身著蟒袍,配祀文武判官,有分靈廟宇和神像的儀式行為,與「正神」廟宇無異,廟中亦設有「內五營」神兵神將,供萬善爺調遣,以護境安民。

口湖蚶仔寮放水燈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放水燈是口湖牽水狀拔度儀式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道士團以外,許多在地的居民也會一起參與。放水燈的目的在於召請水路孤魂,在日某時前來道場聞經受度,在民間許多陰陽醮事,均可見放水燈的儀式,如宜蘭水燈節、基隆中元祭每年都吸引許多鎂光燈的焦點。口湖牽水狀祭典所追思的170多年前因海難而死的先民,因而此放水燈也就格外具有意義。

口湖水井村水首三大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道光25年(1845)農曆6月7日、8日,台灣西南沿海爆發一場豪雨,引發海水倒灌,許多沿海村庄遭大大水無情吞噬,當時官員的勘災奏摺記載,「惟近海之下湖、蚶仔寮、黛仔挖、新港、無尾墩、蝦仔寮、下崙仔、泊仔寮、竹笛寮等九莊,地勢較低,當風雨洶湧之時,海水沸騰,汪洋莫測,俄頃之間,九莊悉為巨浸。其民人之淪入大洋者,無從稽核,撈獲海邊及內港一帶遺屍二千三百人。」

台灣鯛與口湖生產合作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台灣鯛,前身稱呼為吳郭魚,是一種起源於吳振輝、郭啟彰等人,於民國35年從新加坡引進莫三比克品種養殖。原先經濟價值不高,經台灣水產技術不斷改良後,成為全台養殖量最大的魚種,產值超過10倍。因其為慈鯛科,在2002年由台灣鯛協會與農委會漁業署命名為台灣鯛。

金湖水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道光25年6月間,正值早稻收成,晚禾未栽插,田園正須灌溉時,恰巧6月初6開始下大雨,農民正高興雨水來得正是時候,不料在7日黃昏突然刮起狂風大雨,雨水從北港溪,牛挑灣溪,尖山排水河道及蔦菘大排等溪流湧向樹苓湖,又因當時樹苓湖西岸有二道沙汕和寬闊的沙岸,圍住了溪口的入海處,只留一可供船隻航行的大缺口,這缺口一時無法承受排山倒海的洪水,而且刮西南向的颱風引起海水倒灌,加上各溪流土堤崩潰,沿溪低窪民

曾人杰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道光 25 年(1845)農曆 6 月 7 日,「大雨連霄、颶風間作, 淹斃居民三千餘人」。是年颱 風引起海嘯,民間傳說聾龍興災,官方記載死亡人數為 3000 人,由於地處沿海、屍首甚多隨 波逐流、無可詳數,死亡人數可能逾倍。咸豐元年(1851)地方人士集資築草廟一間,祠名 「萬善同歸」,定例每年 6 月 7、8、9 三日誦經拜讖、超渡諸靈。

李萬居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李萬居,雲林縣口湖鄉梧北村人,字孟南,別號魯莽書生,生於1901年,卒於1966年。李萬居幼時因父親病逝,因而在家中幫忙生計。14歲時,受堂兄李西端的勸說,到堂兄開設之私塾苦讀,也在書齋教授漢文。之後則到台中烏日糖廠工作,積極參加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這時的他政治思想逐漸成熟。不過此時李萬居的母親因無法承受苛稅懸樑自盡,堂弟腦膜炎病逝,在這些打擊之下,他決定前往中國上海求學。

蘇呈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蘇呈,生於清光緒12年(1886),卒於民國56年(1886-1967),口湖人,在口湖鄉志中有記載他的事蹟,包括他在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光復後任村長,以及北港糖廠口湖原料區委員。他的後代多有從事公職者,對於地方事務亦相當熱誠,也受到村民愛戴。 蘇呈與金湖曾蚕有姻親關係。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說法,蘇呈功夫很好,能飛簷走壁,村莊內若有人被日本人欺負,蘇呈會為其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