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三益境鎮安宮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三益境鎮安宮

鎮安宮,民間又俗稱七王爺館,鄭氏時期北港地區屬於天興州轄,設立「行館」,後清廷領台,將鎮安宮及附近的土地,改為收租納糧辦公的地方,後興建「笨港公館」,即今天鎮安宮的地址。因為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作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北港地區的居民多不稱王爺廟,而稱「七千歲(王爺)」,因此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王爺是比較特殊的稱呼,清光緒12年(1886)才正式命名為「鎮安宮」。 日治時代,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的影響,神像一度藏匿居民家中,免受破壞,二戰後居民迎回宮奉祀。然而廟祠後因地震傾毀,顯得十分破爛,到民國40年,三益境的居民發起重修成今廟貌。主祀神明由「楊府七千歲」,增加「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三位主神,是北港地區五大境,三益境居民的保護神。光緒年間的北港因來往過客繁多,熱鬧非凡,因此相關商圈基於群聚效應的聚集經濟,以街道劃為不同區域,各區域所具備的機能皆不相同,而有不同稱號,三益境便是包括了今中山路以西、原橫街、打鐵街以南的區域範圍。

摘要
鎮安宮,民間又俗稱七王爺館,明鄭時期北港地區屬於天興州轄,設立「行館」,後清廷領台,將鎮安宮及附近的土地,改為收租納糧辦公的地方,後興建「笨港公館」,即今天鎮安宮的地址。因為年久荒蕪,經居民修繕作為祠廟奉祀「楊府七千歲」,北港地區的居民多不稱王爺廟,而稱「七千歲(王爺)」,因此合稱「七王爺館」或「七仔爺館」。在台灣王爺是比較特殊的稱呼,清光緒12年(1886)才正式命名為「鎮安宮」。 日治時代,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的影響,神像一度藏匿居民家中,免受破壞,光復後居民迎回宮奉祀。然而廟祠後因地震傾毀,顯得十分破爛,到民國40年,三益境的居民發起重修成今廟貌。主祀神明由「楊府七千歲」,增加「丁府八千歲」、「馬府千歲」三位主神,是北港地區五大境,三益境居民的保護神。光緒年間的北港因來往過客繁多,熱鬧非凡,因此相關商圈基於群聚效應的聚集經濟,以街道劃為不同區域,各區域所具備的機能皆不相同,而有不同稱號,三益境便是包括了今中山路以西、原橫街、打鐵街以南的區域範圍。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