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擊鼓罵曹彩繪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本件彩繪位於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題名擊鼓罵曹,是由台南府城彩繪大師陳壽彝所做,一看就知是經典。

故事是這樣說的,孔融向曹操推薦處士禰衡,曹操對禰衡的狂妄很不以為然,對他也就不怎麼客氣。禰衡仗著自己有些才華,竟也反唇相譏,罵到後來連曹操一班文官武將都罵上了,曹操心中不悅,故意命令禰衡在元旦宴會上,做鼓吏想要藉此機會讓他難堪。

媽祖文化大樓與媽祖景觀公園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位於朝天宮左後方,是一棟四層樓的建築。民國八十二年廟後第二市場改建後,廟方與公所合建,廟方取得三、四、五樓頂樓的使用權,朝天宮將三、四樓規劃為宗教圖書館、演藝廳、閱覽室、簡報室、道場、歷史文物館、元辰府等。頂樓則規劃為媽祖景觀公園。全部耗資四億一千多萬元。原預定在民國84年,朝天宮建廟三百週年時完工,但趕工不及,至民國85年3月才全部完工啟用。

北港朝天宮太乙真人收石磯娘娘剪黏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本件玻璃剪黏位於北港朝天宮,為江清露藝師的作品。牌頭剪黏的布局和角色安排,匠師會用自己流派做法呈現,有時會依實際空間大小去發揮。這組的偶頭是事先做好,經窯燒製成上釉的製品,臉上還有胭脂紅的釉色。中間紅色衣服的是哪吒,前方綠衣的是石磯,後方藍袍的是太乙真人。

北港鎮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之於台灣歷史發展可略分為四個面向:首先北港是全台最早的港口都市之一。北港位於北港溪畔,屬於港口型都市,是台灣較早開發之地區。早期發展對外出口貿易,但因河道日益淤淺,遠離海域,日治時期海關撤站,失去河港與通商口岸的貿易功能。但因地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適量,仍為農產品生產與集散中心,花生、甘蔗、製油廠等享譽全國,至今仍為國內重要之農業發展要地。此外北港是台灣現代化模範中心。

麥寮拱範宮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拱範宮,與北港朝天宮、馬鳴山鎮安宮、臺西安西府等三廟,號稱為雲林縣香火最旺、信徒最多的4大廟。至於拱範宮的創建年代,有許多種說法;包含康熙、乾隆,嘉慶等不同年代。根據「麥寮拱範宮沿革誌」記載,拱範宮崇祀開山聖母之始,應可溯於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登陸到臺,恭祀於海豐街。拱範宮 ,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

北港市街發展變遷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大正2年(1913),北港市區改正前的都市計畫以格子狀系統劃分北港街道,又以朝天宮為市街發展重心。再從其四周分散外擴,林立各種行政機構。昭和2年(1927)北港街主要發展位在北港溪以西及糖鐵以南的區域,已具相當規模,營建密度高,仍以朝天宮為核心,北側為行政中心,西側發展至東洋製糖工場,市街以外仍為田地,沙洲等地。

北港蔡然標故居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蔡然標,清光緒年間秀才,聚奎書院懷生,日本人創辦北港公學校時,禮聘蔡然標為漢文教師。此外,蔡然標也參與了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事務。光緒20年10月(1895)北港街內大火,朝天宮除拜殿一小部份被焚外,幸無大礙。但明治39年(1906)嘉義地區大地震,北港朝天宮也無法倖免,區長蔡然標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得到了北港支廳長日人安武昌夫大力支持,捐款來自全臺各地。

大復戲院戲曲演藝活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治時期的北港座,雖說是北港地區民眾多功能使用的場所,但主要仍是以戲劇的演出為主。只是,演出的戲種為何,目前並無太多資料可徵考;但若經由若干當時的新聞報導,仍可約略理解當時演出的情形。「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3年(1928)5月 6日的一則新聞中,說明當時北港於農曆3月19日,有迎聖母之古例,當年度定於新曆8日下午3時開始聖母繞境。此外,「又北港合和公司。則自二日起二日間。

北港宮前街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宮前街,又常稱宮口街,位於朝天宮正門前得名,今為中山路,又有人稱大街,大通,或香客大道。在清時期約只有兩輛牛車並行的寬度,日據時期第一次市街改正,將街道拓寛,廟埕增大,並圍築圍牆。第二次市街改正再將路加寬,兩側街屋設置騎樓,其風貌部份保留至今。兩邊很多洋貨店及特產店因香客絡繹不絕,而商業興盛,一直是300多年來北港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北港媽祖醫院復建施工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朝天宮在昭和11年(1936)設立貧民診療所,由專業醫師為民眾服務,凡是貧病民眾,一律免費施醫。時隔40年之後,民國66年,籌劃創設媽祖醫院。歷經8年籌建,於民國74年11月落成開幕。當時的媽祖醫院是嘉南地區最具規模之醫院。當時許多地方民眾把土地賣給朝天宮,只取7成價款,雙方協議待朝天宮自辦市地重畫後,扣除公共設施及抵費地後,再分配土地給原地主,抵償未取得的3成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