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市街發展變遷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市街發展變遷

大正2年(1913),北港市區改正前的都市計畫以格子狀系統劃分北港街道,又以朝天宮為市街發展重心。再從其四周分散外擴,林立各種行政機構。昭和2年(1927)北港街主要發展位在北港溪以西及糖鐵以南的區域,已具相當規模,營建密度高,仍以朝天宮為核心,北側為行政中心,西側發展至東洋製糖工場,市街以外仍為田地,沙洲等地。昭和10年(1935)的北港市街圖,當時的行政機構由朝天宮北側往西側延伸,原本位在朝天宮後方的公學校與郡役所也轉移至西南方,公共建築多分佈在今日的中正路與民主路上。

昭和12年(1937),北港市街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港溪以西與糖鐵以南的區域,由於市街南側發展受限於北港溪河道蜿蜒的限制,因此市街發展規劃跨過北側糖鐵,擴延至鐵道以北的區域。在昭和19年(1944),美軍測繪的北港街道圖中,北港市街持續往西北方擴張,以糖鐵作為分界,以南建築密度較高,以北為運動公園,神社等,休閒活動特質之舒張空間已然形成。民國80年(1992)航空測量圖可見北港都市成長情形,顯然糖鐵以南為舊市區,其土地利用已飽和,而糖鐵以北為新興都市發展區,道路系統向外連結並成長擴張,其成長規模為舊市區的幾倍大。

摘要
<p>大正2年(1913),北港市區改正前的都市計畫以格子狀系統劃分北港街道,又以朝天宮為市街發展重心。再從其四周分散外擴,林立各種行政機構。昭和2年(1927)北港街主要發展位在北港溪以西及糖鐵以南的區域,已具相當規模,營建密度高,仍以朝天宮為核心,北側為行政中心,西側發展至東洋製糖工場,市街以外仍為田地,沙洲等地。昭和10年(1935)的北港市街圖,當時的行政機構由朝天宮北側往西側延伸,原本位在朝天宮後方的公學校與郡役所也轉移至西南方,公共建築多分佈在今日的中正路與民主路上。</p><p>昭和12年(1937),北港市街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港溪以西與糖鐵以南的區域,由於市街南側發展受限於北港溪河道蜿蜒的限制,因此市街發展規劃跨過北側糖鐵,擴延至鐵道以北的區域。在昭和19年(1944),美軍測繪的北港街道圖中,北港市街持續往西北方擴張,以糖鐵作為分界,以南建築密度較高,以北為運動公園,神社等,休閒活動特質之舒張空間已然形成。民國80年(1992)航空測量圖可見北港都市成長情形,顯然糖鐵以南為舊市區,其土地利用已飽和,而糖鐵以北為新興都市發展區,道路系統向外連結並成長擴張,其成長規模為舊市區的幾倍大。</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