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市街改正

斗六太平老街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斗六本為富庶繁華之地,自清光緒19年(1893),雲林縣城自竹山雲林坪搬遷至斗六為始,此地便在政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隔年完成的雲林縣采訪冊也說,當時斗六城內住有一萬居民。可惜日治初期為鎮壓斗六地方反叛勢力的雲林大屠殺,還有明治41年(1908)的斗六大地震,都讓斗六元氣大傷。

北港市街發展變遷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大正2年(1913),北港市區改正前的都市計畫以格子狀系統劃分北港街道,又以朝天宮為市街發展重心。再從其四周分散外擴,林立各種行政機構。昭和2年(1927)北港街主要發展位在北港溪以西及糖鐵以南的區域,已具相當規模,營建密度高,仍以朝天宮為核心,北側為行政中心,西側發展至東洋製糖工場,市街以外仍為田地,沙洲等地。

北港宮前街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宮前街,又常稱宮口街,位於朝天宮正門前得名,今為中山路,又有人稱大街,大通,或香客大道。在清時期約只有兩輛牛車並行的寬度,日據時期第一次市街改正,將街道拓寛,廟埕增大,並圍築圍牆。第二次市街改正再將路加寬,兩側街屋設置騎樓,其風貌部份保留至今。兩邊很多洋貨店及特產店因香客絡繹不絕,而商業興盛,一直是300多年來北港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西螺長老教會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長老教會是彰化和雲林地區創立年代最早的長老教會,起源於光緒5年(1879)6月間,有一位住在垺內庄(今虎尾垺內里)的信徒王琴,往來嘉義與西螺茄苳仔等地,以賣中藥及治病為業,並熱心傳揚基督教福音,一開始先借用信徒周宇的住家聚會數年,稱之「耶穌聖教茄苳仔教會」。

西螺玉山商號(廖重光)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玉山商號位於西螺鎮延平路292~300號,為一5連棟街屋,此地原為日治時期西螺街長廖重光祖父廖輝煌經商的基地。廖輝煌為咸豐年間秀才,18歲時從漳州詔安渡海來台,因其經商有成,善於交際,地方關係極好,人稱「秋紅頭」。昭和9年(1934)西螺進行市區改正,時任街長的廖重光率先拆除自宅做為示範,加上西螺信用組合提供低利貸款,讓西螺街民樂意跟從,紛紛改建。

西螺街景活動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照片中為民國50幾年西螺延平老街的街景,當天有著遊行活動,樂隊在行進的隊伍中分為兩列,由於演出樂隊頭上頂著大盤帽,看起來像是學生樂隊。西螺老街的建物立面看起來和今日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得歸功於日治時期西螺街的街長廖重光,他推動市街改正,奠定延平老街的風貌,即使到今天相差已將近百年,西螺老街依舊充滿著西式、日式與閩南建物混搭的多樣性與風味,但卻又相當地協調和諧。

西螺東市場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最早有關西螺東市場的文獻中首見於道光12年「彰化縣誌」的「市仔頭」,但並沒有確切使用東市場這個名詞。而日治時期的相關資料則指出,西螺最初建街便已預留東市場的位置。從黃武達「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發展地圖集」西螺都市計畫圖的配置可以看得出來。

日治時期西螺老街發展史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治後期,西螺仍為南北貨物交易的重心,延平路一帶的街市紋理,已穩定發展形成定型,且相當繁榮;東西向沿街的店鋪也多接近完成。在昭和10年(1935)的西螺都市計畫中,延平路如拓寬後,應當延伸為15.5公尺,然彼時因七七事變,地方物資管制,連帶的建築材料供給困難,部分建物未能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