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朝天宮

北港市街共和街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乾隆年間時的北港溪水流流向與現今不同,當時並沒有堤防,所以每逢大水,河流流動範圍就會不同。在現今的共和街和中華路一帶附近,在當時主要販賣一些日常小貨、農產品或者魚類乾貨,其中蕃薯曬乾成絲是當時人們很重要的食物,因為小型的竹筏可以順著溪流來到這裡做生意,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市集。

北港鎮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舊稱「笨港」,係為平埔族語「Ponkan」的音譯。「諸羅縣志」記載:「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雲林縣采訪冊又載:「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陳壽彝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陳壽彝,昭和9年(1934)生於府城,本名金鐘,小名「銘生」,又號比南齋主,業界稱他為「阿生司」,為著名畫師陳玉峰的長子,與表兄蔡草如皆為父親之傳人,為府城知名畫師。陳壽彝自幼耳濡目染,15歲開始隨父親研習繪畫、研讀古文、學作詩詞,奠定爾後能詩能文,能書能畫的基礎。陳壽彝19歲隨父親參與台南佳里黃氏崇榮堂,其畫作受到父親肯定後,第一次可在作品中落下自己的款識「壽彝」,並正式出師。

北港金義順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治時期,北港地區郊商組織蓬勃發達,並積極參與朝天宮的管理與重修,當時郊商組織媽祖會,分別有祖媽會(金順盛)、二媽會(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布郊(金興順)、敢郊、魚舖街(金海順)、屠戶(金義順)等。在明治年間,朝天宮重修時,媽祖會及郊商皆紛紛捐資參與修護。 其中,金義順係由新港郊、職業從事屠戶等群眾組織而成,在三媽會之外,起到重要的組織功能。

韋恩颱風救濟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臺灣氣象史上有記錄以來,韋恩颱風是第一個直接侵襲彰雲地區的颱風,造成當地繼八七水災之後最為慘重的災情。民國75年8月22日走向詭異的韋恩颱風來襲,造成雲林重大災損,口湖鄉蚵寮村當時在外傘頂洲挖野生文蛤的漁民來不及逃生,造成26名漁民溺斃,3名漁民失蹤,財產損失更難以估計。

土庫順天宮嘉瑪桑佩匾額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民國60年左右,順天宮共獲得五塊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獻匾,其中包括臺灣省主席陳大慶、省議會議長謝東閔以及雲林縣省議員王安順共同奉獻的「后德垂遠」、「神昭海表」匾額;以及時任考試院院長孫科、曾任內政部長的谷正綱以及嘉瑪桑佩將軍分別奉獻的「光照四海」、「澤被眾生」、「誠求顯應」匾額等。

北港集雅軒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12人參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同期還有同屬北管的仁和軒、振樂社、金聲順等;除金聲順外,其餘目前都已解散。早期各個軒舘會相互競爭,所以各館間平時少有互相交流;但因當時金聲順的老師也會來集雅軒教學,也建立了兩館的情誼,,北港地區非常特殊的例子。

北港朝天宮堀田鼎參訪獻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重鎮,在日治時期間,也有媽祖的總本山之稱,這個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根據昭和16年(1941)台灣總督府曾委託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講師,宮本延人從事全面性寺廟調查,其調查報告曾列出全台各項民間信仰神祗廟宇之參拜人數,分別為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25萬人、台北萬華青山宮5萬人、台北木柵指南宮20萬人、北港朝天宮150萬人、東港東隆宮5萬人。由此便可見朝天宮在台灣的信仰重要程度。

北港朝天宮人和年豐匾額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人和年豐,意指人長壽,收成也好,是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原詞出自文選·潘岳「借田賦」的內容。後李善注引作人和年豐。照片裡頭人物,所著服裝皆是清朝服飾,是北港朝天宮在農曆3月23媽祖生以及9月9重陽節時,舉辦祭典活動的一大傳統。由穿著清朝古裝的人來進行祭典儀式,一直到現在,這樣的方式也都還持續運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