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照片

東勢留宅善人致福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在雲林東勢月眉有個特殊的姓氏,留氏。留家的祖籍為泉州晉江,月眉聚落的留姓,又可區分為頂留(堂號:崙上)和下留(堂號:福全)兩支族脈。在月眉某一戶人家仍掛有道光18年(1838)由新任臺灣兵備道姚瑩頒給庄民「留大椿」的匾額,題為「善人致福」。上款為:「欽命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姚為」;下款為:「彰邑海豐保八十叟老民留大椿立 道光戊戌年陽月 日給」。

斗六街梅山地震災後寫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明治39年(1906)3月17日凌晨,當人們還在被褥裡酣睡眠夢,嘉義梅仔坑支廳(梅山)的地底下6公里處悄悄爆發了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 官方宣告:斗六郵便電信局的時鐘在大地震發生的6點42分停止走動,大莆林驛(大林車站)時鐘定格在6點43分,而更多的生命則在這一刻嘎然休止。

莿桐油車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有台灣母親河的稱呼,她的源泉泥水帶來了豐厚的膏壤沃土,造就「兩岸」的農業奇蹟,但濁水媽媽的脾氣不太好,經常氾濫改道,嚴重威脅流域內百姓的身家性命安全。除了築起有形的堤防,設立石敢當以無形的力量阻擋水患也是常見的做法。

西螺埤頭里楊公先師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石敢當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厭勝物」,通常擺置於路衝、橋頭、水岸等險峻之處,有鎮風、擋水、化邪、止煞…等各種功能。宋代出土的石敢當即刻有「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等文字。「楊公仙師碑」亦屬石敢當的一種類型。楊公,即唐代的楊筠松(又名楊救貧),曾在朝為官,辭官後以堪輿之術到處濟貧,被後世尊奉為風水堪輿業的守護神。

虎尾埒內拱雲宮血戰當陽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埒字,讀lua̍h,發音接近台語的「賴」字,原意是土丘長堤。虎尾鎮埒內里則是指在土丘之內的村庄。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清末的埒內已是一個擁有41戶人家,總人口數118人的大村庄。埒內信仰中心拱雲宮主祀三國名將趙子龍,相傳趙府元帥的神尊是180餘年前由布袋港登岸,輾轉落腳埒內鄭姓民宅奉祀,昭和10年(1935)由眾人發起建廟。

元長鰲峰宮保愛黎民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鰲峰宮是元長的信仰中心,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早年又稱作「帝君廟」。出身元長五塊寮的台灣文學作家蔡秋桐,便曾以故鄉為背景寫成台語章回小說「帝君庄秘史」。鰲峰宮廟內還收藏了兩件日治時期的文物,分別是大正15年(1926)由北港郡守藤黑總左衛門敬獻的「保愛黎民」匾與昭和3年(1928)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藤山雷太社長敬獻的「道入玄妙」匾,均是具有文化資產潛力的文物。

大埤三山國王廟熙朝柱石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大埤是三山國王信仰的重鎮,大和街三山國王信仰圈涵蓋北港溪流域--大埤、斗南、古坑、大林…等八鄉鎮53庄頭。相吉良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是嘉慶24年(1819)由張元基等人向53庄信徒募資8500圓銀兩興建而成,信徒人數約有五萬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是廟內有一塊嘉慶皇帝御賜的匾額「熙朝柱石」。

北港朝天宮慈雲灑潤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旱災、水患與地震一直是台灣島的「常態」。清代台灣地方志書經常可見「災祥」記錄,以光緒20年(1894)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為例,書中記載斗六堡:「光緒十四年大旱,五穀騰貴;光緒十五年五月大雨連日,田園多浸;光緒十六年七月大雨水。」短短3年,不是旱災就是水災。

大埤西勢潭水仙王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舊名西勢潭,是以地區的自然環境來命名,位於大埤鄉西南方,地處「虎尾溪」與「三疊溪」交會處,昔日此地有一大水潭,是一個賴水而生,卻又苦於水患的老村庄。根據諸羅縣志的記載,三百多年前就有漢人在此開陂築圳(西勢潭陂),發展灌溉農業。西勢潭的居民以謝姓為主,信仰廣福宮保生大帝,每年的農曆3月15日大道公誕辰,村民會恭請神明遶境,並前往虎尾溪畔,延潭大排岸邊的水仙王拜拜。

莿桐大埔尾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莿桐鄉大美村(舊名大埔尾)台一丁線路旁有一塊漫漶斑駁的老石碑,上面寫著「大埔尾阿彌陀佛祖香位」數個大字,立碑落款的時間為「民國卅八年己丑七月初七日」。每年冬至,附近的居民都會準備湯圓來祭拜「阿彌陀佛」,祈求一家大小平安事順。據當地耆老所述,「阿彌陀佛」的前面原本是一條小溪流,當地人喚作「雷公溪」,平時涓涓細流,若西北雨至,即成洪水之勢,危及村民的生民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