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與牛犁歌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攝於西螺大橋上,時間是1998年(民國87年)3月28日,也是西螺大橋通車滿45週年,當天是雲林的大事,許多雲林人特別來參加活動,而吳天羅當天晚上乘著牛車由西螺大橋的南端說唱到北端,旭陽車鼓陣劇團也沒閒著,當天下午表演就起鼓了,熱鬧滾滾。

西螺大橋碑記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大橋於民國42年1月28日正式落成通車,現今在西螺端橋頭仍保存了一塊當年所刊立的紀念碑,該碑的材質為花崗岩,碑頭題名「西螺大橋碑記」,末尾由雲林縣長吳景徽與西螺鎮公所共同落款。

西螺地方傳說與特色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一個地區的與傳說與特色與地方著族群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若要了解其傳說與之於地方的意義,必須先從其地理環境、歷史等基本資料開始說起。關於西螺地名眾說紛紜,較合理的說法有以下四種,一為平埔族稱呼音譯,漢人直接翻譯;二為西螺與東螺位置互相對稱所以得名;三為濁水溪的「濁」字與閩南語「螺」字相同而得名;四為因地形如螺並欲與北斗鎮區分而得名。

西螺大同醬油工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究竟會是怎麼樣的盛況,而讓鎮公所在重劃市區道路時,會以商家的名號作為路名?根據新修西螺鎮志指出,在民國42年西螺大橋通車後,大橋成為全國最受注目的景點,也帶動醬油產業的蓬勃。當時大同醬油每天有來自各地的醬油販子,絡繹不絕,使得大同醬油成為西螺地標,因此重劃市區道路時,就將大同醬油工廠前的道路命名為大同路。 這個小故事離現在並不太久遠,只有6、70年的時間,文獻亦可考,真實性很高。

西螺玉山商號(廖重光)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玉山商號位於西螺鎮延平路292~300號,為一5連棟街屋,此地原為日治時期西螺街長廖重光祖父廖輝煌經商的基地。廖輝煌為咸豐年間秀才,18歲時從漳州詔安渡海來台,因其經商有成,善於交際,地方關係極好,人稱「秋紅頭」。昭和9年(1934)西螺進行市區改正,時任街長的廖重光率先拆除自宅做為示範,加上西螺信用組合提供低利貸款,讓西螺街民樂意跟從,紛紛改建。

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盛況照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西螺大橋,當時是遠東第一大橋,在民國42年1月28號舉行通車典禮,並租借西螺初級中學禮堂,舉辦盛大慶祝會。通車典禮由行政院長陳誠剪綵、台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交通部長賀衷寒、美駐華代辦藍欽公使、安全分署長施幹克、美軍顧問團長蔡斯、以及省府交通處長侯家淵等,皆參加盛典。可謂冠蓋雲集,各方代表、高官顯要皆有到場。

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在雲林(1987)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始,臺灣省中學運動會正式開始舉辦,並於民國45年加入大專院校組,改為臺灣省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當局因應大專院校與臺北市改制的情況,教育部主導將大專運動會獨立出去,並由教育部主辦;中等學校方面,則是臺灣省與臺北市分別辦理、並各立兩會。

西螺大橋早期寫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如果告訴大家,這一張照片是西螺大橋的早期寫真,各位可能會覺得詫異,西螺大橋不是紅色的嗎?怎麼會是現在眼中所看到的顏色?其實,大多數國人同胞所認知的紅色大橋是民國74年(1985)所改換的新裝,灰綠色才是它的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