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字紙爐腳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字紙爐腳

清代北港地區,貿易興盛,郊商士紳多,位於市鎮繁華處多會建有一座惜字亭。早期讀書人不敢把有文字的紙張隨意丟棄或拿去擦污物,必須集中在一起然後拿去焚化,以免踐踏文字、對倉頡先師不敬而致不會讀書識字。清代無論大城、小鄉多設有敬字亭,在北港地區,總有一兩位發願人,擔著紙簍,紙簍旁貼”敬惜字紙”紅紙條,到大街小巷收字紙。敬字火化的字灰,美其名為聖蹟。經過一段時間後。把字灰用潔淨的素紙包起來,供奉於制字先師倉頡牌位前,最後等到文昌帝君2月3日或3月28日倉頡先師聖誕時,才由一群學生抬送及八音吹送下由北港溪中投入,任其物化,此即迎聖蹟儀式。

清代所建之字紙亭,可能毀於明治末年間建北港街市場時。但日人於大正 12 年(1923、民12),建北港街役場時,在街役場北面空地木麻黃樹下,臨公民路建一字紙爐,焚燒辦公廢字紙,這是為了保密,而非儒家的敬惜字紙而設的。民國 54 年後鎮公所遷至公園邊時,也在鎮民代表會與衛生所間建一字紙爐。此也可說是延續清代百姓敬字惜字之習俗,又可對廢棄公文達到保密的地步。

據推測,字紙爐腳應位於今中央市場南面東益巷附近一帶,因此照片以周遭市場之建物為代表。

摘要
<p>清代北港地區,貿易興盛,郊商士紳多,位於市鎮繁華處多會建有一座惜字亭。早期讀書人不敢把有文字的紙張隨意丟棄或拿去擦污物,必須集中在一起然後拿去焚化,以免踐踏文字、對倉頡先師不敬而致不會讀書識字。清代無論大城、小鄉多設有敬字亭,在北港地區,總有一兩位發願人,擔著紙簍,紙簍旁貼”敬惜字紙”紅紙條,到大街小巷收字紙。敬字火化的字灰,美其名為聖蹟。經過一段時間後。把字灰用潔淨的素紙包起來,供奉於制字先師倉頡牌位前,最後等到文昌帝君2月3日或3月28日倉頡先師聖誕時,才由一群學生抬送及八音吹送下由北港溪中投入,任其物化,此即迎聖蹟儀式。</p><p>清代所建之字紙亭,可能毀於明治末年間建北港街市場時。但日人於大正 12 年(1923、民12),建北港街役場時,在街役場北面空地木麻黃樹下,臨公民路建一字紙爐,焚燒辦公廢字紙,這是為了保密,而非儒家的敬惜字紙而設的。民國 54 年後鎮公所遷至公園邊時,也在鎮民代表會與衛生所間建一字紙爐。此也可說是延續清代百姓敬字惜字之習俗,又可對廢棄公文達到保密的地步。</p><p>據推測,字紙爐腳應位於今中央市場南面東益巷附近一帶,因此照片以周遭市場之建物為代表。</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