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日治時期西螺老街發展史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治時期西螺老街發展史
日治後期,西螺仍為南北貨物交易的重心,延平路一帶的街市紋理,已穩定發展形成定型,且相當繁榮;東西向沿街的店鋪也多接近完成。在昭和10年(1935)的西螺都市計畫中,延平路如拓寬後,應當延伸為15.5公尺,然彼時因七七事變,地方物資管制,連帶的建築材料供給困難,部分建物未能興建。但那時的延平街,建築都已是屬具有「亭仔腳」也就是俗稱騎樓式的「昭和型」店鋪,街道樹整齊美觀,路燈、排水溝等公共設施已完成,地面又有鋪設面層,正是那時期的特色。
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2月做過關於〈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便記錄當時西螺老街(日稱「本通,」即延平路)的情形,這是初次對西螺街市的現代化調查記錄。當時記載,街長東西間約0.9公里,是以商店街為主的鄉村城市。東起西螺溪岸的大同路,惟溪水乾凅時就會搭座便橋,可以乘汽車往返臺中。從當時的記載內容來看,因緊靠西螺溪岸渡口,西螺仍是一座水陸交通要津。日治時期,延平街總計歷經過兩次的拓寬作業。根據「西螺鎮志」記載,西螺市街是昭和年間完成的第一條現代化示範街,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一種較少裝飾,具有現代感風格的建築立面型式。
摘要
日治後期,西螺仍為南北貨物交易的重心,延平路一帶的街市紋理,已穩定發展形成定型,且相當繁榮;東西向沿街的店鋪也多接近完成。在昭和10年(1935)的西螺都市計畫中,延平路如拓寬後,應當延伸為15.5公尺,然彼時因七七事變,地方物資管制,連帶的建築材料供給困難,部分建物未能興建。但那時的延平街,建築都已是屬具有「亭仔腳」也就是俗稱騎樓式的「昭和型」店鋪,街道樹整齊美觀,路燈、排水溝等公共設施已完成,地面又有鋪設面層,正是那時期的特色。<br>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2月做過關於〈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便記錄當時西螺老街(日稱「本通,」即延平路)的情形,這是初次對西螺街市的現代化調查記錄。當時記載,街長東西間約0.9公里,是以商店街為主的鄉村城市。東起西螺溪岸的大同路,惟溪水乾凅時就會搭座便橋,可以乘汽車往返臺中。從當時的記載內容來看,因緊靠西螺溪岸渡口,西螺仍是一座水陸交通要津。日治時期,延平街總計歷經過兩次的拓寬作業。根據「西螺鎮志」記載,西螺市街是昭和年間完成的第一條現代化示範街,且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一種較少裝飾,具有現代感風格的建築立面型式。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