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振文書院

西螺振文書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振文書院形制單純,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正殿與東、西護龍間以過水亭為聯繫,形成工型形態,為避免簡略的門廳空間造成入口動線在視覺上的突兀,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長主軸縱深,形成空間層次的高低變化。書院主要的精神空間為正殿與拜亭,正殿封閉的承重磚牆與拜亭開敞的木構架,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氣氛。

西螺廣福宮重建牌記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昭和10年(1935)10月23日,西螺廣福宮改築代表陳利水等人向臺南州廳提出改築金募集許可,為廟與整修鋪路。昭和11年(1936)5月13日經台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許可,眾人遂推舉西螺街仕紳詹福壽為正董事、廖學昆為副董事,著手進行重修工作,並於昭和13年(1938)順利整建完竣。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7螺陽風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最後在雲林縣成為一股風潮。

西螺振文書院千秋書祖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振文書院位於西螺新街,主祀五文昌夫子,是一座具有祭祀和私塾講學功能的廟宇。書院共分五幢單體建築,並部份以過廊連接,分別是山門、拜亭、正殿及兩廂房。翻閱清代文獻,我們會發現清代西螺地區在積極發展商業貿易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子弟的教育,熱衷於對科舉功名的追求,這件事情反映在西螺的歷史上,街內外曾分別創立了文祠、倉聖人祠、朱文公祠、魁星樓、修文書院和振文書院等文教或祭祀空間,而今僅存振文書院。

西螺振文書院惜字亭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寫史書,也被後代的歷史書寫。倉頡是中國文字的集大成者,「淮南子」說:當倉頡造字的的時候,鬼神哭號,天空下起米穀。有了文字,世界將被改變。在那個不是人人有書念的時代,文字被視為知識的象徵,文字的載具-「字紙」也應該被珍視。字紙是神聖的,不能隨便丟棄,於是產生了「拾字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