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粧佛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粧佛

「粧佛」或作「妝佛」,「粧」指妝點、裝飾工藝,「佛」則泛指儒、釋、道三教的神尊。因此粧佛顧名思義就是裝飾佛神像的工藝。粧佛起源於魏晉南北朝,後來經福建傳入台灣,主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及漳州派。今日在鹿港、雲林、臺南等地仍有少數師傅傳承這項技藝。一般說來,泉州派通常會將神像與座椅分開雕刻,擅長以漆線盤繞突顯服飾紋路立體感。而福州派則是雕刻整塊木材,慣以粉線表達衣服紋路。不過由於這些流派互取經驗與交流,漆線或粉線作為流派分際已經失去辨別度了。

粧佛與信仰有關,因此這種技藝在傳統上大多是父傳子,或男性間的師徒相傳。粧佛製作過程相當隱密而嚴格,從選木、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傳統上來說,在整個粧佛過程粧佛師必須吃齋淨戒。目前粧佛工序的說法各家有些許差異,如粧佛工藝師林千翔先生即認為,從最初之選木材、開斧、下電鋸、粗胚、修細胚、開臉、入神、研磨、底漆、粉線、粉面、漆安金漆、貼金箔、開眼、化色、植鬍鬚、開光等共有17道程序,一位工藝師親自完成這17道工序則可稱為粧佛工藝師。

摘要
<p>「粧佛」或作「妝佛」,「粧」指妝點、裝飾工藝,「佛」則泛指儒、釋、道三教的神尊。因此粧佛顧名思義就是裝飾佛神像的工藝。粧佛起源於魏晉南北朝,後來經福建傳入台灣,主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及漳州派。今日在鹿港、雲林、臺南等地仍有少數師傅傳承這項技藝。一般說來,泉州派通常會將神像與座椅分開雕刻,擅長以漆線盤繞突顯服飾紋路立體感。而福州派則是雕刻整塊木材,慣以粉線表達衣服紋路。不過由於這些流派互取經驗與交流,漆線或粉線作為流派分際已經失去辨別度了。</p><p>粧佛與信仰有關,因此這種技藝在傳統上大多是父傳子,或男性間的師徒相傳。粧佛製作過程相當隱密而嚴格,從選木、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傳統上來說,在整個粧佛過程粧佛師必須吃齋淨戒。目前粧佛工序的說法各家有些許差異,如粧佛工藝師林千翔先生即認為,從最初之選木材、開斧、下電鋸、粗胚、修細胚、開臉、入神、研磨、底漆、粉線、粉面、漆安金漆、貼金箔、開眼、化色、植鬍鬚、開光等共有17道程序,一位工藝師親自完成這17道工序則可稱為粧佛工藝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