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市街仁和路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市街仁和路
北港鎮仁和路,為古笨港時期的繁華商業地區之一,早年郊行林立,行商客旅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此街早年接近河道,地面喜歡使用蛤蜊殼做鋪地給配,因此稱為「蜊仔街」。乾隆年以來所留地契及其他文獻也都載明此街稱為「蜊仔街」。不過另一個不同的說法指稱笨港原為一個河口港,這一帶盛產蛤蜊,故稱「蜊仔街」。清代中葉,往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船隻由北港溪上溯到崩溪缺,貨物與旅客均在此進出,蜊仔街得地利之便,貨物搬運進出頻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極為熱鬧。街道設有隘門,各戶住家設有槍孔,以防盜賊侵襲。 北港地區過去流傳一句俗諺:「走過蜊仔街,若無聽到打銀聲會衰」。這是形容當時貿易熱絡,各郊行商號日進斗金,由於當時均以銀子交易,商家為恐遭騙徒以銀包銅或銀包鐵訛詐貨品,必須敲打銀子以驗真假,所以街上叮叮噹噹的聲響不絕於耳。但這則諺語還有另一個說法,蜊仔街昔日有很多銀器店,打銀聲是指打造銀器的聲音。民國81年中央市場新建工程開挖時,發現地下埋有早期的磚造大排水溝,其位置就是在蜊仔街的正下方,可見當時街市建設之發達。民國80年間仁和路由4米拓寬為15米道路,舊有建物被拆毀,蜊仔古街也走入歷史,僅剩下照片可以憑弔當時的榮景。
摘要
北港鎮仁和路,為古笨港時期的繁華商業地區之一,早年郊行林立,行商客旅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此街早年接近河道,地面喜歡使用蛤蜊殼做鋪地給配,因此稱為「蜊仔街」。乾隆年以來所留地契及其他文獻也都載明此街稱為「蜊仔街」。不過另一個不同的說法指稱笨港原為一個河口港,這一帶盛產蛤蜊,故稱「蜊仔街」。清代中葉,往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船隻由北港溪上溯到崩溪缺,貨物與旅客均在此進出,蜊仔街得地利之便,貨物搬運進出頻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極為熱鬧。街道設有隘門,各戶住家設有槍孔,以防盜賊侵襲。 北港地區過去流傳一句俗諺:「走過蜊仔街,若無聽到打銀聲會衰」。這是形容當時貿易熱絡,各郊行商號日進斗金,由於當時均以銀子交易,商家為恐遭騙徒以銀包銅或銀包鐵訛詐貨品,必須敲打銀子以驗真假,所以街上叮叮噹噹的聲響不絕於耳。但這則諺語還有另一個說法,蜊仔街昔日有很多銀器店,打銀聲是指打造銀器的聲音。民國81年中央市場新建工程開挖時,發現地下埋有早期的磚造大排水溝,其位置就是在蜊仔街的正下方,可見當時街市建設之發達。民國80年間仁和路由4米拓寬為15米道路,舊有建物被拆毀,蜊仔古街也走入歷史,僅剩下照片可以憑弔當時的榮景。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