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仁和路

舊鎮公所(街役場)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舊鎮公所(街役場),距媽祖廟後約十公尺處,由仁和路、公民路、博愛路三街道所圍成之區域,也即今中興街兩旁住戶區域。建於日治時期大正 12 年(1923、民 12),為台南州北港郡的北港街役場,為當時北港一座宏偉的建築物。

國賓戲院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國賓戲院,是極盛時期的北港,四大戲院的其中之一,位於文昌路與民族路交叉路口,東北轉角處。此處原為竹寮,後改建為戲院。不過其一生命運多舛,甚至在尚未興建完成就已被轉手賣出。

四崁仔車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四崁仔車,位於今大同路及博愛路附近一帶。崁是商店的計算單位,直到清末這二條街尚有四家油車:一是在今仁德街雄武館(23 號)之斜對面 22~28 號近大同路口。二是在仁和路 76、78、80 號,楊安順先生家後面,現已在溪中。

復興客棧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復興客棧,創建於道光25年(1845),是由蔡不然所創立的,店名為蔡復興客棧,在當時的人們稱客棧為販仔間,是提供販夫走卒,如打拳賣膏藥、拉琴彈唱街頭賣東西藝人、擔貨沿街叫賣之外地人等落腳歇夜之場所。客源平時以生意人為多,到了進香期則以香客為主。蔡不然常南北兩地奔走經商,為人慷慨、個性耿直、有正義感、常仗義直言,頗受人敬重,人家稱他為販仔間教或蔡教。

排仔巷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臨近北港溪堤防,過去兩岸居民靠竹排仔來當交通工具,平時竹排仔不用時,會綁在北港溪岸;遇有暴風雨來襲時,竹排仔則拉上堤上或擺放在排仔巷附近綁緊以防洪水沖走,而「撐渡伯仔」大多是北港這邊溪堤邊的人。這供客人出入的小巷則稱「排仔巷」。

北港市街仁和路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鎮仁和路,為古笨港時期的繁華商業地區之一,早年郊行林立,行商客旅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此街早年接近河道,地面喜歡使用蛤蜊殼做鋪地給配,因此稱為「蜊仔街」。乾隆年以來所留地契及其他文獻也都載明此街稱為「蜊仔街」。不過另一個不同的說法指稱笨港原為一個河口港,這一帶盛產蛤蜊,故稱「蜊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