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蜊仔街

塩舘與興利錫燭店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據興利錫燭店之後代,楊凱河先生說:他們家在清代原住在今蜊仔街頭(宮後街),即廟後「阿豐麵線糊」一帶經營「興利錫燭店」。光緒20 年(1894)北港合茂號大火災,被波及燬於大火中。錫器不是被燒燬,就是被趁火打劫者偷走,錫器的模具也被焚燬,無法再經營,正好日人來台相中這塊清代「衙門地」要蓋「台南州廳北港支廳郡役所」,日本政府遂以朝天宮西邊番仔樓斜對面這塊88地,屬清代「塩館」公地來交換。

復興客棧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復興客棧,創建於道光25年(1845),是由蔡不然所創立的,店名為蔡復興客棧,在當時的人們稱客棧為販仔間,是提供販夫走卒,如打拳賣膏藥、拉琴彈唱街頭賣東西藝人、擔貨沿街叫賣之外地人等落腳歇夜之場所。客源平時以生意人為多,到了進香期則以香客為主。蔡不然常南北兩地奔走經商,為人慷慨、個性耿直、有正義感、常仗義直言,頗受人敬重,人家稱他為販仔間教或蔡教。

北港市街仁和路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鎮仁和路,為古笨港時期的繁華商業地區之一,早年郊行林立,行商客旅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此街早年接近河道,地面喜歡使用蛤蜊殼做鋪地給配,因此稱為「蜊仔街」。乾隆年以來所留地契及其他文獻也都載明此街稱為「蜊仔街」。不過另一個不同的說法指稱笨港原為一個河口港,這一帶盛產蛤蜊,故稱「蜊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