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文件

520難友獄中心聲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520農民運動事件牽連甚廣,起訴並判刑將近百人,而這篇刊載於教會通訊的心聲是520受刑人邱煌生所寫。邱煌生在520事件中的角色是卡車司機,替農權會在520當天從雲林載著大白菜到台北參加示威遊行活動。

北港街堡圖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鎮位居北港溪北岸,舊稱「笨港」、「笨港街」、「笨北港街」,明朝天啟以前之北港,亦曾作為整個臺灣的代表名詞。連雅堂臺灣通史載:「顏鄭開臺,率其黨羽,入北港,築寨以居」。北港是雲林縣二十個鄉鎮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者。

笨港歷史發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笨港,荷文作Poncan或Poonkan,原為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一帶的港埠,早在荷據時代即為漁舟,船往來頻繁之地,漢人至此捕魚,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常可見於荷人的紀錄之中。傳聞,笨港一帶為全台漢人最先拓墾的地區,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率領徒眾入墾笨港,在今北港、水林一帶設立十寨。又1638年荷人的出征華武瓏日記記載,當時確實有不少漢人在原住民聚落中活動,但未有漢人聚落或拓墾的存在。

北港溪改道變遷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溪最嚴重的問題是經常氾濫,其中又以乾隆15年(1750)及嘉慶2年(1757)兩次最為嚴重。乾隆15年北港溪氾濫,使北港街莊一分為二,形成以溪為界分為「笨北港」與「笨南港」。乾隆二十九年,余文儀重修台灣府志載笨港:「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嘉慶2年台灣遭受颶台侵襲,北港溪氾濫成災,積水三日始退,河道南移,笨南港首當其衝,民宅,廟宇侵毀無數。

莿桐鄉公所公文封(1960年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依據本件公文封內的一份民國54年(1965)自耕農證明書推測,本件公文封的印製時間為1960年代,封底印製著當時流行的政治標語:「共匪人民公社就是大屠場!」、「共匪人民公社就是奴工營!」反映了戒嚴時代對中共暴政的嚴厲控訴,也反映當時國民黨與共產黨兩者間漢賊不兩立的相互叫囂之勢。

自耕能力證明申請書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件申請書為莿桐鄉興桐村農民陳坤明先生於民國54年(1965)6月14日向在地鄉公所申請的「自耕能力證明」,此申請書經鄉公所審查小組的調查,結果確實無訛,故由第四屆莿桐鄉長曾溪泉(實由民政課長林石麟決行)核發證明,證明書上蓋有「雲林縣莿桐鄉公所印」之關防,收文號為「莿鄉民字第4212號」。

雲林縣縣定古蹟斗南分局舊辦公廳舍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暨修復工程規劃設計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縣定古蹟「斗南分局舊辦公廳舍」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暨修復工程規劃設計」是由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李豐村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縣定古蹟『斗南分局舊辦公廳舍』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計畫暨修復工程規劃設計」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於2014年12月由雲林縣政府出版。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先期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政府委託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先期調查研究計畫」,由鍾心怡計畫主持,徐福全、劉秀美、許正傑共同主持,調查研究於2009年2月由雲林縣政府出版。本書收錄執行團隊訪談崇遠堂相關人士的紀錄,也收錄了崇遠堂建築現況調查表和測繪圖,並規劃再利用及管理維護計畫,為崇遠堂的修復及再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淨土宗西山深草派台灣開教文書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件證書為西螺懿德堂所藏,為昭和12年(1937)2月8日,日本佛教「淨土宗深山西草派」管長鈴木諦教發給「李世光」的「台灣開教使補」一職的證明。日本領台以後的50年來,日本的各大佛教宗派陸續來台設立寺院和說教所,淨土宗深山西草派是其中的一支,約於昭和時期來台,設有說教所和聯絡寺廟,位於北投的善光寺就是該派唯一在台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