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笨港歷史發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笨港歷史發展
笨港,荷文作Poncan或Poonkan,原為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一帶的港埠,早在荷據時代即為漁舟,船往來頻繁之地,漢人至此捕魚,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常可見於荷人的紀錄之中。傳聞,笨港一帶為全台漢人最先拓墾的地區,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率領徒眾入墾笨港,在今北港、水林一帶設立十寨。又1638年荷人的出征華武瓏日記記載,當時確實有不少漢人在原住民聚落中活動,但未有漢人聚落或拓墾的存在。
明鄭時期也有許多漢人入墾笨港及附近地區的傳聞,但有文獻記載或遺跡者如康熙年間陳立勳的拓墾紀錄。據「台灣土地慣行一般」記載,康熙22年有陳立勳者因曾獻納大軍徵台資金,故清政府賞賜其大慷榔東頂堡大部分的土地開墾。除陳立勳在笨港拓墾外,自明鄭以降至清雍正年間,亦有不少漢人在北港溪南北兩岸,包括今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六腳鄉,雲林縣水林鄉,元長鄉,斗南鎮,鬥六市等地從事拓墾活動。不過由於跟「屯墾地」有關的原始材料如墾契,墾照等絕少,以致完整的拓墾史甚難建立,因此另一途徑則各村落的信仰中心去尋溯根源,當初拓墾者常帶著家鄉香火一同前來,從廟宇建築風格與神祇,較有機會找出彼此的脈絡。
摘要
笨港,荷文作Poncan或Poonkan,原為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一帶的港埠,早在荷據時代即為漁舟,船往來頻繁之地,漢人至此捕魚,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常可見於荷人的紀錄之中。傳聞,笨港一帶為全台漢人最先拓墾的地區,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率領徒眾入墾笨港,在今北港、水林一帶設立十寨。又1638年荷人的出征華武瓏日記記載,當時確實有不少漢人在原住民聚落中活動,但未有漢人聚落或拓墾的存在。<br>明鄭時期也有許多漢人入墾笨港及附近地區的傳聞,但有文獻記載或遺跡者如康熙年間陳立勳的拓墾紀錄。據「台灣土地慣行一般」記載,康熙22年有陳立勳者因曾獻納大軍徵台資金,故清政府賞賜其大慷榔東頂堡大部分的土地開墾。除陳立勳在笨港拓墾外,自明鄭以降至清雍正年間,亦有不少漢人在北港溪南北兩岸,包括今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六腳鄉,雲林縣水林鄉,元長鄉,斗南鎮,鬥六市等地從事拓墾活動。不過由於跟「屯墾地」有關的原始材料如墾契,墾照等絕少,以致完整的拓墾史甚難建立,因此另一途徑則各村落的信仰中心去尋溯根源,當初拓墾者常帶著家鄉香火一同前來,從廟宇建築風格與神祇,較有機會找出彼此的脈絡。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