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建國二村

建國眷村公視我們的島紀錄片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建國眷村,由於位於農業區內,雖然住著外省族群,但是生活型態和台灣農村相似,村子裡的孩童,也會搶甘蔗嚐甜頭。隨著時代變遷,曾經住滿上千人的眷村,建國三、四村改建為學校與監獄,建國一、二村也面臨改建,居民紛紛搬遷,眷村開始荒廢。荒廢後的虎尾眷村保留著許多日本時代的建築。從寬廣的大型營房,到高聳的機槍高塔,甚至龜堡型的防空洞,都形成一種歷史重疊的現象。

日治虎尾空軍基地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虎尾空軍基地於昭和11年(1936)為因應中日戰爭而興建,隸屬日本海軍航空隊,與澎湖馬公港的海軍航空隊,互為倚角,戍守著台灣海峽。昭和18年(1943),日本為因應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將虎尾海軍航空隊編制於岡山的第14聯合航空隊。昭和19年(1944)10月13日,因腹地廣大、目標明顯,美軍第一次轟炸虎尾糖廠及虎尾飛行基地。

建國眷村後壁寮、竹圍子部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日本治台以前的建國一、二村基地,是虎尾廉使段後壁寮跟竹圍子居民的祖居地,也就是從清代漢族移民台灣就在此開墾定居,從事農業墾殖、繁衍子孫。虎尾在清代時期,叫做大崙腳庄,在約乾隆末年(1799)時,已形成一個戶數達1000人之市街。但由於咸豐3年(1853)的曾雞角之亂,同治元年(1862)的戴萬生之亂,使得市街全失其形。到了日本明治年間,由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立五間厝工場,而使得人潮回流。

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鎮建國一、二村-期末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鎮建國一、二村─期末報告書」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執行「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鎮建國一、二村」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由陳三郎計畫主持,劉明俊專案研究,於2006年12月20日由雲林縣政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