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拱範宮

道光7年拱範宮重修紀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拱範宮位於麥寮鄉市區,信仰圈涵蓋雲林沿海地區五股三十六村(麥寮、台西、東勢等六鄉鎮),《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拱範宮在麥藔街;三楹、三進,廊房九間。嘉慶庚申年公建。前殿祀天上聖母,後殿祀觀音大士。道光壬辰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

麥寮拱範宮觀自在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麥寮拱範宮的由來傳聞為康熙年間有一湄洲僧人(純真樸老和尚)奉「湄洲六媽」雲遊渡台,駐錫於昔日的「海豐港街」,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媽祖金身永祀,並發起建廟,名為「拱範宮」。

乾隆年間,濁水溪氾濫,分三大支流,大水衝入港街,海豐港頓時成了廢墟,人民流離失所,當地紳商乃「相土地之高低,辨海味之鹹淡」,覓得麥寮街今址安頓難民,重新建街,並搭建草寮奉祀媽祖,廟名仍舊沿用拱範宮。

麥寮拱範宮海國安寧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麥寮拱範宮的由來傳聞為康熙年間有一湄洲僧人(純真樸老和尚)奉「湄洲六媽」雲遊渡台,駐錫於昔日的「海豐港街」,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媽祖金身永祀,並發起建廟,名為「拱範宮」。

乾隆年間,濁水溪氾濫,分三大支流,大水衝入港街,海豐港頓時成了廢墟,人民流離失所,當地紳商乃「相土地之高低,辨海味之鹹淡」,覓得麥寮街今址安頓難民,重新建街,並搭建草寮奉祀媽祖,廟名仍舊沿用拱範宮。

麥寮拱範宮水德配天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明治31年(1898),時值太歲戊戌年,這一年的8月6日,有一颱風通過台灣北部的洋面,引進強烈的西南氣流,造成中部台灣大降雨,引發濁水溪兩岸嚴重水災,史稱「戊戌水災」。

戊戌水災使得在日本領台後就已戶口蕭條,市況衰颯的麥寮市街更形雪上加霜,本地的信仰中心麥寮拱範宮護室也遭洪水吞噬,廟內多處毀壞。

麥寮拱範宮神昭海表匾額(道光)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清代鹿港曾是台灣中部最重要的港口,從北港溪至大甲溪之間的下湖、五條港、麥寮、番挖、王功、草港、水里港、梧棲等港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均需配運至鹿港出口,因此鹿港與中部諸港彼此依賴甚深,尤其是濁水溪南岸的麥寮海豐港與鹿港更有著唇齒相依的命脈關係,而鹿港紳商亦曾主導麥寮信仰中心拱範宮的修建事宜。

第一屆世界青年柔道錦標賽得主林秋贈匾發麥寮拱範宮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1971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此後各國陸續解除邦交關係,國人遭此大變,自尊和心情普遍低落,幸而有青少棒隊在國際屢創佳績,稍稍撫慰了人民的心。尤其1974年少棒、青少棒、青棒皆獲世界冠軍的優異表現,更加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昭和5年拱範宮脩繕用事備忘錄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在某個夏天,拱範宮廟方人員在觀音殿的牆壁中發現了四塊寫有字跡的木頭,其中一方型木頭上面記錄著拱範宮的修繕記事。一般而言,修繕備忘錄上面會記錄幾個比較重要的資訊,如修築時間、修築原因、主事人…等。除了可以和沿革對照,佐證史事,更有機會從中了解當時宮廟的修築情形、氣候、以及當代社會發展,著實珍貴。

拱範宮斗拱看架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麥寮拱範宮是麥寮人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臺灣著名的媽祖廟。昭和7年(1932),拱範宮完成了改築,這過程中有兩派大木匠師參與,分別是來自陳應彬派下的廖石城、林火寅以及泉州溪底派王益順派下的王樹發。廖石城、林火寅負責前殿與後殿,王樹發負責正殿。

麥寮拱範宮集義可嘉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道光12年(1833)中國發生災荒,糧食生產不足,造成米價騰貴,當年9月嘉義縣店仔口(今台南白河)一帶更因搶米事件,加上突發的閩粵械鬥事件,引發大規模的抗官民變,史稱「張丙事件」。當時,張丙事件的反抗軍在起事之後,即迅速的攻打嘉義縣和臺灣縣的各處關隘,殺害臺灣府知府呂志恆、嘉義知縣邵用之等官員,10月27日,彰化縣的黃城響應張丙豎旗抗清,攻破斗六門,誅殺縣丞方振聲及兩百多名兵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