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石敢當

大埤聯美村任聖宮前鎮水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大埤鄉聯美村為在北港溪畔,早期可分為頂田尾及田尾廍(下田尾)兩個村庄,戰後,政府重新劃分大埤鄉各村範圍,合併頂田尾、下田尾加上廍興三個聚落為一村,命名為聯美,期許未來三合一的聚落能更臻善美。

當地傳說,聯美村的拓墾始於鄭氏時代,當時有一對兄弟,名叫開任聖公(神名)及開任印公(神名)來本地開墾,死後安葬在斯地,由村民為祂們立碑祭拜,即現在的「開任宮」。

西螺泰山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這座石敢當就位於雲林西螺,聳立在濁水溪南畔堤防上(原位於延平路及大同路口),向南延伸即是西螺老街,碑高5尺6寸(169.68公分),上刻「獅咬劍」圖騰及「泰山石敢當」六個大字,頗有捍衛西螺之意。相傳建於清道光7年(1827),從風化斑駁的程度來看,石敢當確實歷經了不少風霜,但是否為道光年間的文物,仍待更多的史料出土方能做判斷。

西螺地方傳說與特色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一個地區的與傳說與特色與地方著族群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若要了解其傳說與之於地方的意義,必須先從其地理環境、歷史等基本資料開始說起。關於西螺地名眾說紛紜,較合理的說法有以下四種,一為平埔族稱呼音譯,漢人直接翻譯;二為西螺與東螺位置互相對稱所以得名;三為濁水溪的「濁」字與閩南語「螺」字相同而得名;四為因地形如螺並欲與北斗鎮區分而得名。

二崙深坑拜溪王(溪王祭)

條目撰寫者 李碧圓

雲林縣境內的新虎尾溪,早期沒有施做堤防,每逢颱風大雨,溪水氾濫,淹沒村庄,流失良田,讓居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明治31年(1898)的戊戌大水災,更重創了深坑居民的生計。為了祈求平安,在風水地理師的指示下,村民在溪邊設置「石敢當」,祈求納幅、驅風、防水、消災,而每年祭拜石敢當和溪王,亦表敬天畏地的精神。這幾年詔安客家文化意識抬頭,在地人士也將深坑拜溪王(溪王祭)納入詔安客庄重要節慶。

大埤下埤頭莊麒麟公石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埤鄉三結村下埤頭聚落,緊鄰大湖口溪旁有座刻著「麒麟公」的石碑,不過因遭一旁大榕樹氣根逐漸包覆,以及風吹雨淋的風化下,如今已幾乎不見字樣。訪問一旁廟宇和當地耆老,他們指著早年樹立的石碑,警示人們勿砍該樹以及動到石碑。因為早在清朝,下埤頭可說是三結村內三個莊頭中最熱鬧的,但是後來卻因為一場嚴重瘟疫導致人口搬遷散去。嗣後有位地理師途經該處,發現莊頭死寂,不見人煙。

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石敢當為辟邪之物,在台灣信仰中以靈石類作為闢邪之物的例子不勝枚舉。石敢當在西螺、莿桐地區呈現的面貌,可以統合出幾個特點。首先雲林地區的石敢當方位多面向東方、東北方據。方位有時候會因為地質或是一些天然災害或車禍等關係呈現東方的方向,但大致上仍然朝東為主。有部分耆老則表示石敢當的方向佈局是以朝向聚落外為方式為主,以防止魍魎入侵,有防衛的意義存在。其次石敢當所使用材質非常多樣,展現了其多樣性與靈活性。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7螺陽風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最後在雲林縣成為一股風潮。

莿桐油車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有台灣母親河的稱呼,她的源泉泥水帶來了豐厚的膏壤沃土,造就「兩岸」的農業奇蹟,但濁水媽媽的脾氣不太好,經常氾濫改道,嚴重威脅流域內百姓的身家性命安全。除了築起有形的堤防,設立石敢當以無形的力量阻擋水患也是常見的做法。

西螺埤頭里楊公先師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石敢當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厭勝物」,通常擺置於路衝、橋頭、水岸等險峻之處,有鎮風、擋水、化邪、止煞…等各種功能。宋代出土的石敢當即刻有「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等文字。「楊公仙師碑」亦屬石敢當的一種類型。楊公,即唐代的楊筠松(又名楊救貧),曾在朝為官,辭官後以堪輿之術到處濟貧,被後世尊奉為風水堪輿業的守護神。

莿桐大埔尾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莿桐鄉大美村(舊名大埔尾)台一丁線路旁有一塊漫漶斑駁的老石碑,上面寫著「大埔尾阿彌陀佛祖香位」數個大字,立碑落款的時間為「民國卅八年己丑七月初七日」。每年冬至,附近的居民都會準備湯圓來祭拜「阿彌陀佛」,祈求一家大小平安事順。據當地耆老所述,「阿彌陀佛」的前面原本是一條小溪流,當地人喚作「雷公溪」,平時涓涓細流,若西北雨至,即成洪水之勢,危及村民的生民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