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老鼠仔糖、進香飴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老鼠仔糖、進香飴

清末北港,有位流動的擔販,沿街叫賣自己做的糖菓類及北港炒花生仁。某年初春,連日陰雨綿綿,炒的花生仁本來要能香脆才有生意可做,經此連日陰雨,花生易潤、失香脆、實難賣出,丟掉又可惜。這位擔販靈感一來,把平日做零食的手藝應用,將糯米粉、麵粉、糖、麥芽糖等混合下去熬煮,再加進已潤去薄膜的花生仁攪拌,起鍋撒上麵粉,在木板上搓成約直徑一公分左右的條狀,用手掐斷成約一寸左右。由於掐斷時,會留下一條細長如鼠尾的長絲,故取名為「貓鼠仔糖」。新產品一下子就售完,一砲而紅,讓他賺進不少的錢。後來北港一些糖菓糕餅店紛紛仿製,在日據初期已成為北港特產。

後因起源於初春,正值進香期,故正式取名為進香飴。日治時期的進香飴,又以仁和路 51、53 號的瑞珍號口碑最好。明治 36 年(1903)6 月,瑞珍號老闆楊明提出鳳梨糕及進香飴,參加「第五屆全國勸業博覽會」,於 7 月 1日獲頒褒獎狀並外銷日本,是全台最早得獎的進香飴。大正 6 年7 月瑞珍號楊德發老闆,再度提出進香飴,參加全國名產展覽會,於 7 月 20 日獲頒一等賞金牌,在當時轟動全台糕餅界,也打響了瑞珍號的知名度,成為北港糕餅界的龍頭。

照片所攝之地,便是瑞珍號最初始營運的所在地,現已更改為民居之樣貌。

摘要
<p>清末北港,有位流動的擔販,沿街叫賣自己做的糖菓類及北港炒花生仁。某年初春,連日陰雨綿綿,炒的花生仁本來要能香脆才有生意可做,經此連日陰雨,花生易潤、失香脆、實難賣出,丟掉又可惜。這位擔販靈感一來,把平日做零食的手藝應用,將糯米粉、麵粉、糖、麥芽糖等混合下去熬煮,再加進已潤去薄膜的花生仁攪拌,起鍋撒上麵粉,在木板上搓成約直徑一公分左右的條狀,用手掐斷成約一寸左右。由於掐斷時,會留下一條細長如鼠尾的長絲,故取名為「貓鼠仔糖」。新產品一下子就售完,一砲而紅,讓他賺進不少的錢。後來北港一些糖菓糕餅店紛紛仿製,在日據初期已成為北港特產。</p><p>後因起源於初春,正值進香期,故正式取名為進香飴。日治時期的進香飴,又以仁和路 51、53 號的瑞珍號口碑最好。明治 36 年(1903)6 月,瑞珍號老闆楊明提出鳳梨糕及進香飴,參加「第五屆全國勸業博覽會」,於 7 月 1日獲頒褒獎狀並外銷日本,是全台最早得獎的進香飴。大正 6 年7 月瑞珍號楊德發老闆,再度提出進香飴,參加全國名產展覽會,於 7 月 20 日獲頒一等賞金牌,在當時轟動全台糕餅界,也打響了瑞珍號的知名度,成為北港糕餅界的龍頭。</p><p>照片所攝之地,便是瑞珍號最初始營運的所在地,現已更改為民居之樣貌。</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