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第一代濁水溪鐵橋橋墩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第一代濁水溪鐵橋橋墩

日本來臺殖民後,為了聯絡南北兩大港──高雄與基隆,特別興築了南北縱貫鐵路。在興建過程中,必須要跨越臺灣最大的河流──濁水溪。過去,濁水溪流到林內觸口以及二水鼻仔頭一帶後,會分流成東螺溪、虎尾溪、西螺溪等多條支流,要跨越這麼多條河流對日本人來說,營建的困難度勢必大大加高,因此日本人讓鐵路向東偏移,來到林內觸口與二水鼻仔頭間渡河。建橋最初,日本人以紅磚砌成橋墩,上架鐵拱,鋪設鐵軌,總長1240多公尺,於西元1906年正式完工。

紅磚砌成的鐵橋後來因為鐵路雙軌化、電氣化等因素廢棄了,只留下了一座橋墩在林內鄉濁水溪的河床上,現在橋墩上有座臺灣鐵路管理局紀念這座第一代濁水溪橋的紀念碑,其南面刻著「濁水溪橋」,北面則是「濁水清山」。要看這座橋墩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騎車或開車到濁水溪堤防,翻越堤防走進田野中看這座橋墩,另一種方式就是坐在北上火車靠左靠窗的位置。

這座濁水溪鐵路橋完工後,下一座跨越濁水溪的橋梁就是1952年完工的西螺大橋了,如今,西螺大橋安在,是知名景點,然而濁水溪鐵橋卻只剩這座橋墩,默默訴說那段縱貫鐵路最開始的記憶。

摘要
<p>日本來臺殖民後,為了聯絡南北兩大港──高雄與基隆,特別興築了南北縱貫鐵路。在興建過程中,必須要跨越臺灣最大的河流──濁水溪。過去,濁水溪流到林內觸口以及二水鼻仔頭一帶後,會分流成東螺溪、虎尾溪、西螺溪等多條支流,要跨越這麼多條河流對日本人來說,營建的困難度勢必大大加高,因此日本人讓鐵路向東偏移,來到林內觸口與二水鼻仔頭間渡河。建橋最初,日本人以紅磚砌成橋墩,上架鐵拱,鋪設鐵軌,總長1240多公尺,於西元1906年正式完工。</p><p>紅磚砌成的鐵橋後來因為鐵路雙軌化、電氣化等因素廢棄了,只留下了一座橋墩在林內鄉濁水溪的河床上,現在橋墩上有座臺灣鐵路管理局紀念這座第一代濁水溪橋的紀念碑,其南面刻著「濁水溪橋」,北面則是「濁水清山」。要看這座橋墩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騎車或開車到濁水溪堤防,翻越堤防走進田野中看這座橋墩,另一種方式就是坐在北上火車靠左靠窗的位置。</p><p>這座濁水溪鐵路橋完工後,下一座跨越濁水溪的橋梁就是1952年完工的西螺大橋了,如今,西螺大橋安在,是知名景點,然而濁水溪鐵橋卻只剩這座橋墩,默默訴說那段縱貫鐵路最開始的記憶。</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