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六門橋碑殘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六門橋碑殘碑

早期清領時期為了方便行旅和商販往來,在小坑仔溪(雲林溪)架設一座「斗六門橋」,根據附近耆老的說法,城內橋頭,面向永福寺觀音亭之處,另設有一面「斗六門橋碑記」。「斗六門橋」在戰後被改名為「中山橋」,而原先樹立在橋頭,用以記載斗六門橋相關事跡的碑記,卻早在清光緒末期已碑文漫滅,難以辨識。不過在「雲林縣采訪冊」有這樣的記載:「斗六門橋碑在縣南門池王爺廟邊,高六尺四寸,寬二尺四寸;乾隆五十年斗六門分司胡立」。顯見,跨越雲林溪,聯絡當今太平路與中山路東段的「斗六門橋」早在乾隆50年(1785)即已興建。

當時立碑者以諸羅縣斗六門巡檢司的胡膺廷為首,並與斗六街仕紳共同集資所立。斗六門橋碑記記載興建「斗六門橋」的相關事跡,以及當時捐獻者的名諱,是斗六年代相當早的碑文,二次戰後臺灣省文獻會還曾進行拓碑。現今此座石碑僅存碑座及部分斷裂的碑塊,並被棄置於「代天府」池府千歲廟的雜物堆中,可謂相當可惜。


摘要
<p>早期清領時期為了方便行旅和商販往來,在小坑仔溪(雲林溪)架設一座「斗六門橋」,根據附近耆老的說法,城內橋頭,面向永福寺觀音亭之處,另設有一面「斗六門橋碑記」。「斗六門橋」在戰後被改名為「中山橋」,而原先樹立在橋頭,用以記載斗六門橋相關事跡的碑記,卻早在清光緒末期已碑文漫滅,難以辨識。不過在「雲林縣采訪冊」有這樣的記載:「斗六門橋碑在縣南門池王爺廟邊,高六尺四寸,寬二尺四寸;乾隆五十年斗六門分司胡立」。顯見,跨越雲林溪,聯絡當今太平路與中山路東段的「斗六門橋」早在乾隆50年(1785)即已興建。</p><p>當時立碑者以諸羅縣斗六門巡檢司的胡膺廷為首,並與斗六街仕紳共同集資所立。斗六門橋碑記記載興建「斗六門橋」的相關事跡,以及當時捐獻者的名諱,是斗六年代相當早的碑文,二次戰後臺灣省文獻會還曾進行拓碑。現今此座石碑僅存碑座及部分斷裂的碑塊,並被棄置於「代天府」池府千歲廟的雜物堆中,可謂相當可惜。</p><p><br></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