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宗聖台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2015年北港中央市場大樓被行政院公共工程會公布為全國第1大蚊子館,並以1億1000餘萬元拍賣出去,因為宗聖台亦在中央市場內,因此全國信徒憂心深具歷史意義的宗聖台也淪為私有,紛紛表達關切之意。而這樣一則新聞又讓宗聖台浮出眾人的記憶。

北港朝天宮香爐亭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地區的廟宇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便是許多大小廟宇的香爐皆會置於廟宇的空曠處,或者廟宇的宮前門口,與台灣一般廟宇的香爐置於神桌上的情形相當不同。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紀雅博老師的說法,會有這種現象與北港是個宗教勝地有關。

蔣經國與孝子釘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清朝道光年間,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蕭,其父隻身來臺謀生,經數年毫無音信,蕭孝子年幼,思親心切,隨母渡海來臺尋父。當時清廷在笨港置水陸訊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陸,同遭急流捲散,蕭孝子幸由漁夫救回。一日蕭孝子隨漁夫上笨港查尋父母,因聞悉朝天宮天上聖母赫靈驗,乃參宮奉香跪拜,虔誠禱告:〔聖母如肯庇祐尋得父母,鐵釘則能貫入石中〕。

北港朝天宮海天靈貺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朝天宮正殿懸掛了一方「海天靈貺」匾額,這是道光17年(1837)由王得祿大人所獻。王得祿是有清一代台灣人裡官職最高的第一人,官封太子太保,歷任浙江提督、福建水師提督。這樣的「爵祿」是用他的生命拼博而來的。嘉慶14年(1809),王得祿與海賊王「蔡牽」進行海上殊死戰,王得祿打的「額角、手腕各受重傷,仍復奮不顧身,趕攏賊船追勦,致該逆登時落海。

雲林文獻 第五十七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文獻 第五十七輯」係由林源泉策畫,陳益源主編,雲林縣政府發行。「雲林文獻」收錄雲林縣的文化資產、史地沿革、民俗信仰、產業發展、文學意識、傳統藝術等各種地方史料,提供撰寫鄉土教材,並逐漸形塑出縣民的「雲林意識」。本期內容分成三部分,一為研究論文,二為文資概況,三為雲林文史研究。

北港玉峰診療所招牌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玉峰診療所位於北港街267番地(北港鎮中山路92號),為北港吳資生家族裔孫吳玉峰先生所開設。明治37年(1904)11月23日,吳玉峰出生於台南州北港街,昭和4年(1929)自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曾於總督府嘉義病院擔任醫官補,昭和14年(1939)回到故鄉開設「玉峰診療所」,當地人稱「先生公」。

北港朝天宮僧侶從愿惟公墓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傳說北港朝天宮創建於康熙33年(1694),開山祖師為臨濟宗樹壁和尚。自雍正8年(1730)樹壁和尚收篤齋能澤為徒弟開始,朝天宮僧侶都是以師徒的方式傳衍,至今朝天宮仍保存相當完整的歷代住持牌位和僧侶合祀牌位,可以讓後世追思懷念,並成為了解朝天宮歷史沿革和僧人譜系的寶貴史料。

北港風景郵戳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如果有機會搭乘多拉A夢的時光機回到1930年代的台灣自助旅行,您會不會想寄一張繪葉書(明信片)給2016年的自己或親人呢?第一位將油畫技術與素材引入台灣的畫家,也和石川欽一郎等人聯手創辦台灣美術展覽會,對於台灣後來的美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鹽月桃甫先生,在昭和6年(1931)為台灣總督府遞信部(交通局)完成了一系列台灣熱門觀光景點郵戳設計後,從昭和7年(1932)元旦起,台灣人便開啟了蓋風景郵

江清露作品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江清露,別名江金露,俗稱清露司、露仔司、阿露司等。大正3年(1914)生於彰化縣永靖鄉福興村尾厝角,卒於民國83年,享年80歲。江清露係台灣少數幾位能夠同時精熟於交趾與剪黏技術的藝匠之一,14歲於員林向洪坤福(俗稱尫仔福)學藝,之後隨洪坤福至北港朝天宮整修剪黏。整個拜師學藝過程僅一年多時間,爾後師傅因殖民政策因素離台,遂與夥伴獨撐起大樑,與師兄們協力完成北港朝天宮剪黏後一砲而紅。

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成果報告書」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由徐明福計畫主持,鍾欣怡共同主持,於2011年5月由雲林縣政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