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朝天宮

永樂旅社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永樂旅社,位於宮口街(也就是今中山路)84 號,屋主為蔡正鏞。此屋造形也是宮口街中,九棟三層樓房中較具特色之一棟。其造形新穎,牆面貼米黃色磁磚,二樓正立面斜向成八字形、向內凹陷為其特色。

北埔路頭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埔路頭,即現今大同路中段,由大同路與文化路交會點起,至與華勝路交叉點止。此地段因在清代時期,元長以北至麥寮這一大區塊皆稱為北埔,因此在進入至北港市街之前的路口,而得此稱號。過往由北往來的商旅,皆由此進入北港街。

煮米糕粥請人看戲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港的朝天宮,因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宗教活動興盛,相關戲曲、戲班、武術等發展皆為盛行,自古有「拳頭,子弟戲窟」之稱。台灣戲劇雖源於中國,但傳到台灣後,師傅吸收各種戲劇精華、融入心得,加以創新改良,在口白、唱腔、樂曲等處都產生了變化,北港劇團也是如此。北港劇團源於北方的有和樂軒「京戲」,源於閩南的有集雅軒、仁和軒「亂彈」,錦樂社、錦陞社、振樂社之「九甲戲」,統一歌劇團及新樂社之「歌仔戲」等。

中秋街車仔寮與輕便車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中秋街南段為車仔寮,清代因鄰近「北港牛墟」(今北港水道頭處),及棧間(倉庫),是牛車運輸聚集處。明治40年(1907)春龍公司建一條「打北輕鐵」,由打貓(民雄)經新港至北港之輕便車,但當時無北港大橋,受北港溪阻隔,輕便車僅止於南港(今南港派出所處),再以竹筏接運至北港,而北港之輕便車接駁店即設在車仔寮,因而得名。

小西天與養濟院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小西天為佛寺,寺中仍存有同治5年(1866)鄭來旺等重修建寺留下之「小西天」廟名匾。在光緒13年(1887),當地疫病流行,居民恭請張王爺鎮壓,惡疫漸告終息,遂將王爺神像暫供於小西天,自此佛道共祀。後來王爺神威顯赫,香火不絕,當地人士蔡助倡議在廟東,即東益巷之對面一帶,另建一「益安館」奉祀王爺。

橫街仔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橫街仔,與打鐵街鄰近,即今之圓環周遭的民主路起至博愛路相交處止;繼續西行與義民路相交口止,此段為打鐵街。在清至日治時代,也是百貨雜陳、商店林位,無專業化之路段。而打鐵街,顧名思義,是打鐵店聚集之處。打鐵店所製造的器具以刀類和農具為主,至於武館用的武器則需特別訂製,平時是不做出來擺店販售的。

豬砧後中央市場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豬砧後,位於朝天宮廟前之中央市場內東邊,面臨益安路。大正初年(1912)蘇顯藜作街長時,建一北港街市場,即今中央市場前身,但規模不大。到了昭和8年(1933)時,北港街市場改建擴大,把中央市場豬砧這塊地征收。這塊地北段原有小西天,南段有益安館(王爺館),遷移至今阿彌陀寺小西天處與養濟院合建,所以豬砧後這塊地有二廟小西天與益安館。

嘉義客運(林仔抱車)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嘉義客運的現址在文化路89號。大正13年(1924)由蔡江泉(蔡青山)創設合興自動車商會,為嘉義客前身,開啟北港地區公共汽車運輸的開端。蔡青山為朝天宮管理委員會第13、15屆委員,曾任朝天宮會計委員(民44~47)及營繕委員(民50~53),蔡江泉亦曾任朝天宮委員及雲林縣第三屆縣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