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照片

麥寮拱範宮龍王尊神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麥寮拱範宮廟內供奉了一尊僅有龍頭造型的龍王尊神,這個信仰其實是隨泉州移民傳播來台。「泉州府志」記載:「五月初一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至民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在泉州晉江安海鎮當地,人們稱呼這個民俗活動為「嗦羅連」。

虎尾鎮德興宮陳壽彝彩繪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中正路上主祀「池府千歲」的「德興宮」於民國100年(2011)開始動工改建,民國104年(2015)完竣。不過德興宮從建廟迄今歷經數次改建,最近幾次包括大正3年(1914)、民國39年(1950)、民國46年(1957),以及民國64年(1975),雖歷經數次改建,但整體建築格局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虎尾涌翠閣棟札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涌翠閣位在虎尾水源地附近,為日治時期虎尾郡役所興建,是郡守所用來接待官方、軍方賓客的場所,屬於「待賓館」、「貴賓館」、「休憩所」或「會館」、「宿泊所」等建築類型,型態十分優美,且為台灣少數的建築相關案例,因此雲林縣政府於2010年將其指定為縣定古蹟。 政府指定涌翠閣為文化資產後,即進行修復再利用的規劃,在修復過程中,於屋架上發現了屬於涌翠閣的身分證明-棟札。

斗六海豐崙林太尉公牌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海豐崙(今八德里)福德祠內,除了奉祀本庄土地公之外,尚供奉了一座年代久遠的神明牌位,上書「皇恩開基祖林太尉公祿位」、「五房永遠仝奉祀」。牌位上的林太尉公和當地的林氏家族有著密切的關係,康熙年間其祖先林克明自福建漳州詔安縣林家巷渡海來斗六及林內一帶開墾土地,並帶來了故鄉的林太尉公信仰。

莿桐油車阿彌陀佛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莿桐鄉埔尾村油車聚落的北方有嘉南大圳濁幹線主線通過,因河面寬闊,流水湍急,昔日經常發生投圳自殺的命案。根據當地父老的口述,夜晚,在圳提上時常會撞見陰魂顯現,讓在附近工作的農人或經過的行人,心裡總是心驚膽跳,不得安寧。有鑑於此,村民請示神明,並依神明指示在圳提上恭立了一座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的碑文,又請了布袋戲師傅阿台仔操作鍾馗木偶戲,進行趨鬼儀式。

土庫玉秀珍餅舖老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2018年4月11日凌晨,土庫鎮中正路的一家店舖竄出火苗,幸虧發現得早,消防隊及時撲滅火勢,人員店鋪皆無大恙,讓居住在土庫街的人們無不鬆了一口氣。這家店,是土庫人的老滋味-百年餅舖玉秀珍。玉秀珍第一代創始人楊火傳先生出生於台北三峽,「拜師學藝累積多年的製餅經驗,創業初時,騎著腳踏車載滿自己手工製作的大餅,到塗褲週邊各個村里雜貨店交貨,漢餅的好滋味廣受喜愛,奠定了百年老店好口碑的基礎。

西螺福興宮公置田租以供神誕祭典演戲碑記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西螺地區的拓墾移民,以福建漳州詔安縣最多,其次為漳州南靖縣和平和縣,及潮州府的客家人,另有較少數的汀州府移民(如西螺永定厝)。從同治年間西螺福興宮和廣福宮兩座媽祖廟的修築紀錄上,我們看到了各籍移民的參與和支持,到了明治45年(1912)猶可見到由「靖邑心香社」所捐獻給兩宮的香祀田石碑,即矗立於福興宮的「公置田租以供神誕祭典演戲碑記」。

西螺廣福宮大眾廟碑記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這是西螺廣福宮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時間為同治7年(1868)四月,本碑原置於左側廊邊,近年已移置神房內,石碑部分文字已受風化影響,字跡模糊無法辨識。根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於民國85年所出版的拓本,可辨識文字如下:「西螺汎官陳仝諸紳諸董事舖戶等,惟廣福宮南福戶聖神,廟記所供不敷,恃僧寔難居住。

西螺廣福宮光緒石香爐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廣福宮光緒石香爐含展耳寬達140公分,高60餘公分,係目前臺灣地區廟宇既存清代石香爐中,體裁最巨大者。本香爐位於正殿翹頭神案前方,材質為青斗石,外形作方體,爐身兩側為插接之展耳,其下四足皆作獅吞爪造形。普遍來說,石香爐刻有宮名之該面為正面,故爐口刻有「西螺廣福宮天上聖母」者應為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