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資料尚待處理,僅做暫存

土庫鳳山寺威武神烈匾額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位在土庫鎮中山路上有間歷史悠久名為「鳳山寺」的老廟,主祀神為「廣澤尊王」。根據成大歷史系陳梅卿教授研究專書「說聖王‧道信仰」該書的調查,「鳳山寺」廣澤尊王廟興建於明崇楨8年(1635),且與土庫、虎尾四周來自原鄉福建省泉州府人士多所關聯,並與南安縣詩山鎮的「鳳山寺」有極深的淵源。民國99年鳳山寺的廟體尚未遭到敲除改建之前,正殿神房的上方楹樑懸掛一方題有「威武神烈」的匾額。

許哲彥 古蹟管理研習營結業證書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內政部於民國72年完成第一批「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審查,審查標的與內容以古蹟建築的調查為主,並未針對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等類型的範疇做規範及規劃。直至民國76年,井慶升出版「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藝」一書,可說是第一本清代大木作操作工藝的記錄,對於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施做方式、程序與步驟等有一詳細的介紹與討論,因而該書有如修繕古蹟的工程應用參考資料。

許哲彥作品 交趾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交趾陶,屬於低溫的多彩陶,相傳源自於漢朝的綠釉,跟唐三彩也有一些關連性及相似性在。依據部分的文獻紀載,在清朝末年時,中國南方即有一些廟宇有交趾陶的裝飾。而根據施翠峰教授的調查顯示,原來在日本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發現,所謂來自中南半島的交趾燒,其源自於廣東窯,因此廣東窯又稱為交趾燒。而在傳說嘉義地區的藝師葉王跟隨廣東窯工匠學習燒陶之後,因此便將嘉義地區燒製的「廟尪仔」,通稱「交趾陶」了。

許哲彥師傅的剪黏示範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工藝師許哲彥表示,剪黏的過程繁雜,又有分直接在屋頂上作業的,或者事前裁剪準備好才上屋頂施工的,但大致可區分為以下步驟:打稿,必須把要製作的形體勾畫出來,接著用摺線技巧將鐵線塑出基本形狀,成為作品的骨架。緊接著將水泥、砂石、麻絨等均勻攪和,填入骨架之中以製作粗胚。然後將陶瓷的碗片剪成適合的形狀,並且最後將修剪好的碗片,沾附水泥,黏貼上去而成。

剪黏器具及材料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剪黏,又有立體的馬賽克之稱,屬於中國南方特有的傳統鑲嵌藝術。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一一的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面。主要是裝飾在建築上的工藝,初始起源已很難考據,主要在福建的漳州、潮州一帶,清朝時就已採用剪黏裝飾寺廟,並在清代中葉隨移民傳入台灣,大約已有170幾年的歷史。

江清露作品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江清露,別名江金露,俗稱清露司、露仔司、阿露司等。大正3年(1914)生於彰化縣永靖鄉福興村尾厝角,卒於民國83年,享年80歲。江清露係台灣少數幾位能夠同時精熟於交趾與剪黏技術的藝匠之一,14歲於員林向洪坤福(俗稱尫仔福)學藝,之後隨洪坤福至北港朝天宮整修剪黏。整個拜師學藝過程僅一年多時間,爾後師傅因殖民政策因素離台,遂與夥伴獨撐起大樑,與師兄們協力完成北港朝天宮剪黏後一砲而紅。

雲林縣縣定古蹟北港集雅軒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規劃設計因應計畫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縣定古蹟北港集雅軒修復及再利用規劃設計因應計畫書」是由雲林縣政府委託經緯地景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縣定古蹟北港集雅軒修復集再利用規劃設計因應計畫」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於2017年9月出版。

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成果報告書」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雲林縣國定古蹟北港朝天宮樑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由徐明福計畫主持,鍾欣怡共同主持,於2011年5月由雲林縣政府出版。

雲林縣詔安客家八大社聚落基礎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詔安客家八大社聚落基礎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是雲林縣政府委託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執行的結案報告書,由楊永雄、黃衍明主編,以雲林詔安客家八大社聚落進行基礎調查,蒐錄許多詳盡的調查成果。而執行團隊也藉由本計畫規劃八大社聚落的整體發展願景,並藉由辦理相關活動擾動社區參與,廣納各方意見,一同參與八大社聚落的發展。

雲林縣二崙鄉來惠社區詔安客家聚落保存基礎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電子檔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本計畫由陳逸君擔任計畫主持人,Pierre Smars(司馬品岳)擔任共同計畫主持人,詳細調查二崙鄉來惠社區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生活文化以及建築。惠來厝擁有完整的聚落文化形態,推廣詔安客語,保存傳統農具與生活器物,是詔安文化重要據點,也是台灣農村聚落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