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農地重劃

農地重劃農水路規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在農業時代農地重劃是一項了不起的政策,尤其在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下,農地持有人增加,經過世代的繼承與分割之後,農地規模逐漸畸零不完整,而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低,但成本高,而解決此一問題的妙方就是農地重劃。

農地重劃測量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農地重劃是一種綜合性土地改良的手段,方法則是將一定區域內農地透過交換分合,重新加以規劃,並建立標準坵塊,同時興建農路、水路,使每一坵塊能直接臨地,減少農作物搬運時的勞動力以及降低運輸成本。

台西農地重劃土地分配公告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在民國75年8月4日所拍攝,地點是在台西鄉公所,由縣政府辦理的農地重劃進行土地分配公告。在公告期間如果農地所有權人對於分配有異議,可以用書面方式提出異議主張,這時會進行說明與協商。如果沒有意見,土地分配確定後,就會辦理土地交接,這樣農地重劃的程序就算完整走完。

褒忠鄉馬鳴山重劃區排水設施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褒忠鄉馬鳴山一帶做農地重劃時所拍下來的,照片中是排水設施,也是農地重劃工程的重點之一。不過台灣從農業走到工業,到現在已經是資訊化社會,對於農地的討論不再是生產力,而是農地的環境生態功能。不過退回到70年代,當時歷經糧食危機,提高農業生產力一直都還是重點。

農地重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從空照圖看農地重劃很壯觀,筆直的道路和水路切割每一塊田,讓每一塊農地都能直接臨路、直接灌溉和排水,讓農田的生產環境更適合以機械化方式耕種,這是增進農地利用的綜合性土地改良政策。不過農地重劃沒那麼簡單,所謂農地重劃就是一種整理,把不適合耕種、零散、沒規模經濟、沒水路、沒臨路的農地,用開築農業用路、興修水路水利,以及農地交換的方式,來讓每一塊重整後的農地得到改善。

四湖鄉機械割稻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照片是民國78年7月10日所拍攝,地點是在四湖,在割稻機上操作的不是農民,是叫工代割的工人,包機器,這一區割完還要到下一區割。通常割一小區對他們很划不來,因為還要用貨車載機器,所以通常農民會聯合起來一起叫,這樣這種包人包機的代割比較會有意願。

三姓寮農地重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出身於台西鄉三姓寮的縣長許文志在民國73年推動三姓農地重劃計畫,總工程經費2千883萬,重畫面積266公頃,是台西鄉三姓寮10年後的第二次重劃。對於出身故鄉的縣長親自帶團說明重劃區的水路工程、道路開拓方式、電力管線配輸等,三姓居民感覺受到相當的尊重。

斗南田頭全臺最早農地重劃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土地的重劃或徵收在臺灣往往代表開發,對高舉環境意識或土地正義旗幟的人而言,就是「暴利」的代名詞。不過民國53年7月斗南農地重劃卻有一段令人鼻酸的故事。民國48年8月7日至8月9日臺灣遭受嚴重天災,尤以中部地區受創最為嚴重,史稱「八七水災」。八七水災重建還沒完成,隔年又遭受「八一水災」侵襲。當時整體重建工作之中,地籍重測和土地調查相形之下就顯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