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台糖

花屋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在北港地區曾有一棟洗石子木造樓房,裡面有來自日本的藝妓,穿著和服,塗著厚厚的化粧在此獻藝。許多較有地位的日本名人、商人來此尋歡作樂,聊解思鄉之愁,暫時忘卻煩憂,投入溫柔鄉的懷抱因此又有花屋之稱號。日治末期花屋的負責人是熊谷ユキ,商業登記為料理店。

安慶國小兒童國樂社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翻開安慶國小的校史,會發現這所學校的創立與其他學校都大有不同。雲林縣的小學幾乎都是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或國民學校轉換過來,或者是戰後由政府新設的學校。不過安慶國小卻是由台糖公司第一分公司所創辦,而且一開始是私立學校,正式名稱為「台南縣私立台糖第一小學」,主要是給台糖員工的子弟就學用。一直到民國58年8月才移交給地方政府接辦,轄屬於雲林縣政府,並更名為雲林縣虎尾鎮安慶國民小學。

應東湖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港市中心有湖?火車會經過湖面?聽起來很像卡通海賊王中的「水之七島」,火車行駛在水面上,頗有想像力。不過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北港嗎?應東湖,位於北港文化路與公園路交叉路口。民國60年代臺灣正要進入到工業化的階段,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不過當時在中南部扮演大眾運輸工具要角的,仍然是糖業火車。

台糖酒精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糖廠生產的酒精,產量曾是台灣最大、東洋第一。它的前身屬於大正15年(1926)時設立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虎尾製糖所虎尾酒精工場,並於同年11月開始生產酒精,年產量達到6600公噸,當時號稱在台灣品質最好,產量最高。在二戰快接近尾聲時,日本物資嚴重缺乏,尤其是戰爭重要的物資,油料。

健素糖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民國50、60年代長大的人應該對健素糖還有印象,由於酵母粉富含蛋白質,所以在物質還不是足夠的時代,成為豐富營養蛋白質的來源之一。但是在台灣經濟起飛後,生活水準提高,健素糖很快被其他產品所取代,而使得銷售量急遽下降,不再具有競爭力。

蔗板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蔗板,台灣人在過去稱之為甘蔗板,是一種建築材料,50歲以上的台灣人大概對這種建材都還有印象。這是台糖公司利用製糖之甘蔗廢料研發而成的一種建材。蔗板表面光滑,硬度夠,材質輕,又有防水與隔音的效能,當時在台糖是熱銷商品之一。根據糖業協會秘書長黃嘉益的說法,關於蔗板的研究投入許多的人力,也耗費許多的經費,一開始製作時並不順利,後來才找到方法處理,讓整個蔗渣可以壓縮成穩定的板型和板塊。

戰後糖成品出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台灣的製糖產業雖然在二戰期間受到盟軍嚴重的破壞,但是在戰後的恢復卻相當快速,有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功於當時糖業的工程技師,在機器零件短缺的情況下,他們撿拾可用的舊零件,用來翻修被轟炸的壓榨機具與設備,在當時可說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虎尾糖廠同心公園特砂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糖廠的「同心公園」內有一座寫著「特砂」字樣的紀念碑,正式名稱為「改製砂糖紀念碑」。有關該座紀念碑的樹立,大家也許會誤以為臺灣在日本人統治時從未曾生產「特級砂糖」,也就是日本人所稱的「精糖」。但事實並非如此。台灣糖廠在早年日治時期僅被允許生產「粗糖原料」和品質較差的「耕地白糖」,至於品質較佳的「精糖」則歸日本母國所有,或是作為外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