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雲林文獻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大龍旗為日治初期的明治末(約1910年)到昭和初(1926年-1930年)這段期間,北港飛龍團作為當地廟會活動主要陣頭之一,在北港所屬的雲嘉南地區所訂製的儀禮器物之一。大龍旗為陣頭大旗,製作於日治昭和元年(1926),當時製作了兩面並流傳至今。旗面兩側都有陣頭名號,但兩側內容不同,一側為大龍與水族陣人物,另一側則為封神榜人物,但兩隻棋子的主題不一樣。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由許永和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四十八輯」田野調查類別。作者藉由介紹台灣糖業在台灣的發展,進而帶出行駛於雲林的五分車。在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除了載送甘蔗原料與產品的專用線外,有些路線也載客。五分車也深入農村,對於中南部的交通有了很大的貢獻。

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石敢當為辟邪之物,在台灣信仰中以靈石類作為闢邪之物的例子不勝枚舉。石敢當在西螺、莿桐地區呈現的面貌,可以統合出幾個特點。首先雲林地區的石敢當方位多面向東方、東北方據。方位有時候會因為地質或是一些天然災害或車禍等關係呈現東方的方向,但大致上仍然朝東為主。有部分耆老則表示石敢當的方向佈局是以朝向聚落外為方式為主,以防止魍魎入侵,有防衛的意義存在。其次石敢當所使用材質非常多樣,展現了其多樣性與靈活性。

雲林縣齋堂探微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齋堂探微>為潘是輝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二輯」。藉由個別調查龍華教、金幢教與先天道的堂派與寺廟來了解齋堂在雲林的發展狀況。齋教在台灣的宗教研究中為一特定名詞,指涉的是三個自清朝時期以來流傳於台灣各地以在家持齋修行為特色的民間教派:龍華教、金幢教與先天道,而俗稱「菜堂」的「齋堂」,即齋教徒修行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場所,也是齋友聚會的根據地。

雲林布袋戲《豬八戒娶親》的編演探討──以黃海岱、李國安藝師的演出文本為例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布袋戲「豬八戒娶親」的編演探討──以黃海岱、李國安藝師的演出文本為例>為陳正雄所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研究論文類別,藉由「豬八戒娶親」探討在台灣布袋戲古冊戲中,藝師們如黃海岱、李國安是如何編演,以及呈現的故事異同之處。

西螺勤習堂武術的歷史及其未來展望的探索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西螺勤習堂武術的歷史及其未來展望的探索>由陳三郎、江宜庭、鄒宜芬共同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五輯」研究論文類別。林三郎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於勤習堂長期調查與追蹤,累積相當豐富的成果,介紹勤習堂的源起、後續發展以及特色。其調查成果中包括勤習堂傳承系譜、地域分佈(主要以高厝埕、新社、社口、西螺街、埔心等地)、派別特色等。

吳克明手稿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吳克明(1872-1937),雲林秀才,曾與辜顯榮、鄭芳春等人入古坑鐵國山勸降柯鐵虎等抗日勢力,辭退公職後致力於經商,因上述原因使他在雲林文學、政治、經濟三方面均占有一席之地。本來發布的詩作不多,後來吳克明其子吳景箕將吳克明的詩作編成「碩軒詩文遺稿」,才讓後世有機會看到吳克明的詩作,以及他在雲林文學領域的代表性。

雲林秀才吳克明及其古典詩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本文由許竹誼撰寫,內容主要藉由對「碩軒詩文遺稿」的賞析,一探吳克明在古典詩詞的世界,同時看到與吳克明相互以詩唱和的文人雅士之輩,藉此來了解其古典詩的代表性。因此在「碩軒詩文遺稿」賞析部分,作者以題材選擇、辭采、詩文技藝等方面作賞析,表達出其詩作在雲林區域文學的代表性。

探索古雲林的環境變遷與拓墾過程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探索古雲林的環境變遷與拓墾過程>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四輯」的研究論文類別,由李春景撰寫。作者嘗試以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探討雲林從17世紀荷蘭時期到清末光緒年間設縣的歷史,藉以釐清當今雲林縣所在區域範圍在荷西時期、鄭氏東寧王國時期,以迄清末光緒年間雲林設縣的地方發展與沿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