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六謙益堂張氏祠堂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謙益堂張氏祠堂
來到斗六市後庄活動中心,除了有保庄社區發展協會、後庄花鼓陣隊、環境保護志工隊…等社區組織外,還有一座不起眼的宗族祠堂-謙益堂。謙益堂宗祠創建於明治36年(1904),昭和2年(1927)重修,時任管理人的張浴沂邀請黃紹謨親題「謙益堂」堂號匾額,至今仍懸掛於祠堂的門楣,日治時代晚期,謙益堂公廳曾做為國語講習所使用。 後庄子謙益堂張姓的開台祖為張曾賢,於康熙年間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渡海來台,勘居斗六後庄子,從此祖安父居,子孫繁昌。日治時期張家裔孫張淮(字浴沂)跟隨父親張作汝學習漢醫,並在斗六街開設「品芳堂老藥鋪」,大正10年(1921)更與林承訓邀前清秀才黃紹謨為詞宗,成立斗六的第一個詩社「斗山吟社」。張淮的次子張立卿繼承品芳堂家業,成為著名的漢詩人,三子張乃賡留學日本,獲得醫學博士,返台於嘉義開設品芳醫院。張氏一族的發展成為當時雲林在日治下文風鼎盛與安定和平的見證,而品芳堂更是斗六人集體記憶中的一角。
摘要
來到斗六市後庄活動中心,除了有保庄社區發展協會、後庄花鼓陣隊、環境保護志工隊…等社區組織外,還有一座不起眼的宗族祠堂-謙益堂。謙益堂宗祠創建於明治36年(1904),昭和2年(1927)重修,時任管理人的張浴沂邀請黃紹謨親題「謙益堂」堂號匾額,至今仍懸掛於祠堂的門楣,日治時代晚期,謙益堂公廳曾做為國語講習所使用。 後庄子謙益堂張姓的開台祖為張曾賢,於康熙年間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渡海來台,勘居斗六後庄子,從此祖安父居,子孫繁昌。日治時期張家裔孫張淮(字浴沂)跟隨父親張作汝學習漢醫,並在斗六街開設「品芳堂老藥鋪」,大正10年(1921)更與林承訓邀前清秀才黃紹謨為詞宗,成立斗六的第一個詩社「斗山吟社」。張淮的次子張立卿繼承品芳堂家業,成為著名的漢詩人,三子張乃賡留學日本,獲得醫學博士,返台於嘉義開設品芳醫院。張氏一族的發展成為當時雲林在日治下文風鼎盛與安定和平的見證,而品芳堂更是斗六人集體記憶中的一角。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