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六吳家與古坑崁頭厝莊的開發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六吳家與古坑崁頭厝莊的開發

古坑鄉永光、永昌兩村境內涵蓋諸多聚落,其中人口最為集中者為清時的「崁頭厝下莊」和「崁頭厝莊頭」兩聚落。據文獻記載,漢人入墾前,此鄰近大湖口溪丘陵臺地,原本為原住民「奇冷岸社」漁獵、農作的生活場域。對現代雲林縣民年齡60歲以下至40歲左右者,也僅曉得斗六市社口一帶俗稱「吳秀才」的「斗六吳家」,卻不知吳家與崁頭厝莊的深切關連。

吳氏開臺祖最早是在當今古坑鄉崁頭厝莊落境內落腳。據永昌村吳文育先生所提供,早年由吳桂春、吳威禮編纂《吳姓及吳家遷臺沿革》記載,開臺祖是第11世,四大房兄弟,長房吳純量、第二房吳翁、第三房吳石喜、第四房吳純直。四位同胞兄弟自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里通堡碧溪社祖居地,於乾隆初期遷居渡臺,同時奉持「保生大帝」祈求平安順利,後落腳古坑崁頭厝、斗南新莊、竹山藤湖和嘉義山仔頂等地一帶。

吳氏渡臺始祖,早年諸多學術研究和書籍文獻皆載為「吳成」,但從吳家系統沿革圖可見實際名諱為「吳五成」。原本居住斗南新莊,後因日治時期武裝抗日,迫使吳氏宗族搬遷到崁頭厝境內居住。而人們所熟知的「斗六吳家」,亦即「吳克明—吳秀才」則屬四房系統派下。

摘要
<p>古坑鄉永光、永昌兩村境內涵蓋諸多聚落,其中人口最為集中者為清時的「崁頭厝下莊」和「崁頭厝莊頭」兩聚落。據文獻記載,漢人入墾前,此鄰近大湖口溪丘陵臺地,原本為原住民「奇冷岸社」漁獵、農作的生活場域。對現代雲林縣民年齡60歲以下至40歲左右者,也僅曉得斗六市社口一帶俗稱「吳秀才」的「斗六吳家」,卻不知吳家與崁頭厝莊的深切關連。</p><p>吳氏開臺祖最早是在當今古坑鄉崁頭厝莊落境內落腳。據永昌村吳文育先生所提供,早年由吳桂春、吳威禮編纂《吳姓及吳家遷臺沿革》記載,開臺祖是第11世,四大房兄弟,長房吳純量、第二房吳翁、第三房吳石喜、第四房吳純直。四位同胞兄弟自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里通堡碧溪社祖居地,於乾隆初期遷居渡臺,同時奉持「保生大帝」祈求平安順利,後落腳古坑崁頭厝、斗南新莊、竹山藤湖和嘉義山仔頂等地一帶。</p><p>吳氏渡臺始祖,早年諸多學術研究和書籍文獻皆載為「吳成」,但從吳家系統沿革圖可見實際名諱為「吳五成」。原本居住斗南新莊,後因日治時期武裝抗日,迫使吳氏宗族搬遷到崁頭厝境內居住。而人們所熟知的「斗六吳家」,亦即「吳克明—吳秀才」則屬四房系統派下。</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