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林永村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林永村

這張照片是在北港文化中心拍攝,照片中人是林永村,雲林縣第15屆文化藝術貢獻獎得主,也是北港地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對於北港地區歷史文化典故如數家珍。不過他最大貢獻是將畢生收藏的26000多件笨港文物捐給雲林縣府,並由雲林縣政府委託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古物研究所盧泰康教授進行調查研究,這對進一步瞭解北港這座當時全國第二大的河港城市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林永村之所以會開始蒐集這些文物,是因為散步時撿拾到破裂的瓷器,而開啟這條收藏之路。這些文物在當時大多埋在地下三公尺深的地方,因此他們並非透過一般考古程序挖掘,而是當北港市區有建物改建時,才有機會揀得這些北港過去的生活歷史片段。

當時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買土」。在北港市場改建時,林永村和其他北港的文史工作者就去跟載土的卡車司機商量,一車的土多少錢買下來,再運到其他的地方堆放。然後這些文史工作者再從像山一樣的土泥中慢慢地將這些陶瓷碗盤、文物、古幣一一清洗整理出來,才有今天這2萬多件的文物。

對於林永村、黃水水等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得已地做法。這些被深藏於地下三公尺的文物有些在被挖掘出來之前可能都還是完整無缺,但是在挖土機粗暴地掘土過程,不少文物都因此而受損,只能說是可惜。

摘要
<p>這張照片是在北港文化中心拍攝,照片中人是林永村,雲林縣第15屆文化藝術貢獻獎得主,也是北港地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對於北港地區歷史文化典故如數家珍。不過他最大貢獻是將畢生收藏的26000多件笨港文物捐給雲林縣府,並由雲林縣政府委託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古物研究所盧泰康教授進行調查研究,這對進一步瞭解北港這座當時全國第二大的河港城市有相當重要的貢獻。</p><p>林永村之所以會開始蒐集這些文物,是因為散步時撿拾到破裂的瓷器,而開啟這條收藏之路。這些文物在當時大多埋在地下三公尺深的地方,因此他們並非透過一般考古程序挖掘,而是當北港市區有建物改建時,才有機會揀得這些北港過去的生活歷史片段。</p><p>當時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買土」。在北港市場改建時,林永村和其他北港的文史工作者就去跟載土的卡車司機商量,一車的土多少錢買下來,再運到其他的地方堆放。然後這些文史工作者再從像山一樣的土泥中慢慢地將這些陶瓷碗盤、文物、古幣一一清洗整理出來,才有今天這2萬多件的文物。</p><p>對於林永村、黃水水等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得已地做法。這些被深藏於地下三公尺的文物有些在被挖掘出來之前可能都還是完整無缺,但是在挖土機粗暴地掘土過程,不少文物都因此而受損,只能說是可惜。</p>
國籍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