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圖書及手冊

雲林縣第三級古蹟北港義民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北港義民廟於1991年11月指定為縣定古蹟,廟內木構精細,石作雕刻細緻,詩文柱聯風雅,並保有極多甚具歷史價值與營建考證價值的匾、碑、牌位、石雕、營建部件等,且廟墓共存,是台灣廟宇中較為罕見的一種現象。「義民」是官方公開賜頒表彰名號,用以嘉許助官陣亡的地方人士。乾隆51年至53年(1786~1788)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發動抗清民變,北港地區為免於侵擾,遂組「義民團」保衛鄉里。

雲林海岸平原變遷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分析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海岸平原變遷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分析>為李春景所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三輯」。雲林海岸平原屬濁水溪平原南岸扇尾地區,除灌溉水源不足,更受東北季風影響,嚴重影響居民與農作物。因此本文作者以雲林海岸變遷為主題,整理與分析海岸線的變遷,以探討海岸經營管理及災害防治。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糖鐵北港營業線踏查>由許永和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四十八輯」田野調查類別。作者藉由介紹台灣糖業在台灣的發展,進而帶出行駛於雲林的五分車。在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除了載送甘蔗原料與產品的專用線外,有些路線也載客。五分車也深入農村,對於中南部的交通有了很大的貢獻。

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石敢當為辟邪之物,在台灣信仰中以靈石類作為闢邪之物的例子不勝枚舉。石敢當在西螺、莿桐地區呈現的面貌,可以統合出幾個特點。首先雲林地區的石敢當方位多面向東方、東北方據。方位有時候會因為地質或是一些天然災害或車禍等關係呈現東方的方向,但大致上仍然朝東為主。有部分耆老則表示石敢當的方向佈局是以朝向聚落外為方式為主,以防止魍魎入侵,有防衛的意義存在。其次石敢當所使用材質非常多樣,展現了其多樣性與靈活性。

草嶺潭的全貌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書出版於民國40年(1951)5月6日,作者兼發行人為「公論報」記者李岳勳,先生為嘉義梅山鄉人,早稻田大學畢業,是台灣重要的宗教民俗研究者,所著「禪在台灣——媽祖與王爺信仰之宗教哲學及其歷史的研究」一書認為媽祖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禪師馬祖道一的隱形。

雲林縣齋堂探微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齋堂探微>為潘是輝撰寫,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二輯」。藉由個別調查龍華教、金幢教與先天道的堂派與寺廟來了解齋堂在雲林的發展狀況。齋教在台灣的宗教研究中為一特定名詞,指涉的是三個自清朝時期以來流傳於台灣各地以在家持齋修行為特色的民間教派:龍華教、金幢教與先天道,而俗稱「菜堂」的「齋堂」,即齋教徒修行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場所,也是齋友聚會的根據地。

第十二屆文化雲林藝術獎 文化獎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本年度首獎得主為游善鈞,作品名稱是「夏日釣場」,第二名為溫梵萱的「四囍」,第三名是程裕智的「三月十九」,佳作有三位,分別是王美慧「阿母e金手環」,蔡澤民「敕血仔鬼灣」以及李冠河「月到中天時」。報導文學首獎為梁叔爰,「在一條路上旅行的人生」,第二名為廖紋伶「煉金樹」

第十一屆 雲林文化藝術獎 文學獎 得獎作品集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雲林文化藝術獎不但是雲林,而且是全國最有特色的一個地方文化藝術獎賽。從一開始的純文學到現在第十四屆逐漸發展出越來越多元與活潑的樣貌,各類的獎項包括短篇小說類、報導文學類、音樂類、戲劇類、舞蹈類、水墨類、書法類、西畫類、工藝類、設計類、攝影類、短片類以及貢獻獎。而得獎者無一不是雲林縣該領域的翹楚。

第十屆 雲林文化藝術獎 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雲林文化藝術獎不但是雲林,而且是全國最有特色的一個地方文化藝術獎賽。從一開始的純文學到現在第十四屆逐漸發展出越來越多元與活潑的樣貌,各類的獎項包括短篇小說類、報導文學類、音樂類、戲劇類、舞蹈類、水墨類、書法類、西畫類、工藝類、設計類、攝影類、短片類以及貢獻獎。而得獎者無一不是雲林縣該領域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