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資料尚待處理,僅做暫存

元長鰲峰宮保愛黎民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鰲峰宮是元長的信仰中心,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早年又稱作「帝君廟」。出身元長五塊寮的台灣文學作家蔡秋桐,便曾以故鄉為背景寫成台語章回小說「帝君庄秘史」。鰲峰宮廟內還收藏了兩件日治時期的文物,分別是大正15年(1926)由北港郡守藤黑總左衛門敬獻的「保愛黎民」匾與昭和3年(1928)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藤山雷太社長敬獻的「道入玄妙」匾,均是具有文化資產潛力的文物。

大埤三山國王廟熙朝柱石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大埤是三山國王信仰的重鎮,大和街三山國王信仰圈涵蓋北港溪流域--大埤、斗南、古坑、大林…等八鄉鎮53庄頭。相吉良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是嘉慶24年(1819)由張元基等人向53庄信徒募資8500圓銀兩興建而成,信徒人數約有五萬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是廟內有一塊嘉慶皇帝御賜的匾額「熙朝柱石」。

西螺柑圖繪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柑是一種消失的果子。西螺柑富含維他命C,酸酸的,甜甜的,甘漿沁齒,飽啖不厭,曾任台澎道兼按察使的唐贊袞評為「海外第一佳果」,同治年間寓台的文人林豪食用之後,吐出「妙絕天下」四個字來形容西螺柑。清末鹿港秀才洪棄生則寫了兩首〈西螺柑賦〉表他的愛不釋嘴。胡適的父親胡鐵花出任台南鹽館提調的時候,台灣縣知縣范繼庭曾送來兩簍西螺柑表示祝賀,西螺柑不只好吃,當伴手禮也大扮(台語)。

石川欽一郎繪斗六老風貌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原來是洪雅族「柴裡斗六社」的所在地,因為音譯的不同,另有斗六門柴裡社、柴裡斗六門社、柴裡社、斗六門社……等不同的名稱記載,直到日治時代才簡化為「斗六」。從清代以迄日治時代,斗六曾歷經林爽文之役(1786)、戴潮春事變(1862)、斗六地震(1904)、梅山地震(1905)……等兵燹和天災,地景地貌一直改變,現在斗六最老的街區「太平街」也是在大地震之後,配合日本人的市街改正計畫而重新建街。

北港朝天宮慈雲灑潤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旱災、水患與地震一直是台灣島的「常態」。清代台灣地方志書經常可見「災祥」記錄,以光緒20年(1894)編纂的「雲林縣采訪冊」為例,書中記載斗六堡:「光緒十四年大旱,五穀騰貴;光緒十五年五月大雨連日,田園多浸;光緒十六年七月大雨水。」短短3年,不是旱災就是水災。

大埤西勢潭水仙王碑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舊名西勢潭,是以地區的自然環境來命名,位於大埤鄉西南方,地處「虎尾溪」與「三疊溪」交會處,昔日此地有一大水潭,是一個賴水而生,卻又苦於水患的老村庄。根據諸羅縣志的記載,三百多年前就有漢人在此開陂築圳(西勢潭陂),發展灌溉農業。西勢潭的居民以謝姓為主,信仰廣福宮保生大帝,每年的農曆3月15日大道公誕辰,村民會恭請神明遶境,並前往虎尾溪畔,延潭大排岸邊的水仙王拜拜。

莿桐大埔尾石敢當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雲林縣莿桐鄉大美村(舊名大埔尾)台一丁線路旁有一塊漫漶斑駁的老石碑,上面寫著「大埔尾阿彌陀佛祖香位」數個大字,立碑落款的時間為「民國卅八年己丑七月初七日」。每年冬至,附近的居民都會準備湯圓來祭拜「阿彌陀佛」,祈求一家大小平安事順。據當地耆老所述,「阿彌陀佛」的前面原本是一條小溪流,當地人喚作「雷公溪」,平時涓涓細流,若西北雨至,即成洪水之勢,危及村民的生民財產安全。

北港義民廟旌義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乾隆51年(1786),台灣爆發林爽文事變,清帝國調集精兵來台剿亂,台灣的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亦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協助清軍的村庄則由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常青發給「腰牌」證明其為良民。林爽文事變平息之後,乾隆皇帝逐一封賞有功人員,對台灣義民亦大加讚揚,既頒賜御匾又賞給里名。乾隆52年(1787)11月1日上諭:「今將廣東庄、泉州庄義民,朕特皆賜匾額,伊等自必倍加鼓舞,奮力抒忠。

北港彌陀寺小西天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根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彌陀寺,在街東,一拜亭、一堂,祀阿彌陀佛。相傳前因溪有溺兒,每於白晝現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嘉慶三年,王福基由此經過,為鬼所困,幾瀕於危;朗誦阿彌陀佛數聲,鬼遂隱;乃告街眾立石焉。後五年,居民於黃昏時,每見石現火光,遂鳩資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