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蕃簽市

溝仔墘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今之博愛路部份路段,是於日治時代才打通的。從博愛路與光明路交叉點起往南走,此路面較狹窄,至信義路交叉路口止,此路段稱為「溝仔墘」,亦即蕃簽市之共和街,一直往南走經光明路過去就是溝仔墘。此地原是北溪岸旁之道路,此段路之西段路旁有一條大排水溝,因而得名。原先的大排水溝,是北港渓流經所遺留的痕跡。溝仔墘一度名為永寧街,現為博愛路,將來亦是拓寬的計劃路。

玉環記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過往,曾有一泉州賣玉環的商人,來到北港販售。在今蕃籤市(共和街)、集雅軒後,有一家販仔間(客棧)供客人選購。客棧李姓主人無中意他所擺出來的玉環,問是否還有更好的玉環。賣玉環商人說:那你看我手上玉環如何?李老闆一看覺得很滿意,但價錢談不攏。

蕃簽市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蕃簽市,由現今之旌義街與博愛路交叉路口算起,經集雅軒會舘後面之共和街,由北至南整條共和街皆屬蕃簽市,非常有名的甕牆即位於此街南端。

北港市街安和街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清朝時代,安和街為北港的八大街之一,以傳統藥材的販賣為主。北港安和街,又有暗街之稱。而暗街的稱號由來,據地方耆老跟廟方的說法,又可區分為兩種。一說係因為過往時代,房屋的屋簷都會往外延伸,作為遮雨篷,因此遮蓋天空、不見天日的情形。另一說則是,過去在臺灣,只要是古城鎮,大都有一條熱鬧的『暗街』,到了夜晚依然開店營業。

北港市街共和街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乾隆年間時的北港溪水流流向與現今不同,當時並沒有堤防,所以每逢大水,河流流動範圍就會不同。在現今的共和街和中華路一帶附近,在當時主要販賣一些日常小貨、農產品或者魚類乾貨,其中蕃薯曬乾成絲是當時人們很重要的食物,因為小型的竹筏可以順著溪流來到這裡做生意,久而久之就慢慢形成市集。

北港集雅軒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12人參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同期還有同屬北管的仁和軒、振樂社、金聲順等;除金聲順外,其餘目前都已解散。早期各個軒舘會相互競爭,所以各館間平時少有互相交流;但因當時金聲順的老師也會來集雅軒教學,也建立了兩館的情誼,,北港地區非常特殊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