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東勢賜安宮收支決算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東勢賜安宮收支決算碑

東勢鄉東南村是先民拓墾最早的地方,並形成主要商業市街所在區域。其信仰中心為主祀三山國王的賜安宮。此廟起建於清乾隆8年(1743),由東勢厝、牛埔頭、路利潭、程海厝等莊內信眾因乾隆4年(1739)虎尾溪洪氾之故,決定重新修建,並定名為「四安宮」。道光年間信徒黃約再度發起信眾募款修建,並更名「賜安宮」,光緒11年(1884)再度重修。

賜安宮三山國王廟歷經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以及二戰烽火毀損,在民國37年進行翻修,從該年廟內「收支決算碑」仔細深入探究,「賜安宮」足列為全臺造價最貴廟宇。石碑所刻文字記載當年總價為三億九仟五佰五十七萬七千四百五元。當時臺灣通膨嚴重,但廟方依舊於民國37年7月動工,隔年重陽節竣工,並勒石為念。

一間廟宇的修築乃集眾人財力、物力之事,然而諾大工程,原先籌備好的工作面對物價波動相當嚴重下更形艱困。尤其民國38年6月15日,宣布舊臺幣換新臺幣,更使整個工程雪上加霜。但當時周邊人士和承造師傅依舊將賜安宮建造完竣,該碑可謂記錄著俗稱「四萬元換一元」的歷史。

摘要
<p>東勢鄉東南村是先民拓墾最早的地方,並形成主要商業市街所在區域。其信仰中心為主祀三山國王的賜安宮。此廟起建於清乾隆8年(1743),由東勢厝、牛埔頭、路利潭、程海厝等莊內信眾因乾隆4年(1739)虎尾溪洪氾之故,決定重新修建,並定名為「四安宮」。道光年間信徒黃約再度發起信眾募款修建,並更名「賜安宮」,光緒11年(1884)再度重修。</p><p>賜安宮三山國王廟歷經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以及二戰烽火毀損,在民國37年進行翻修,從該年廟內「收支決算碑」仔細深入探究,「賜安宮」足列為全臺造價最貴廟宇。石碑所刻文字記載當年總價為三億九仟五佰五十七萬七千四百五元。當時臺灣通膨嚴重,但廟方依舊於民國37年7月動工,隔年重陽節竣工,並勒石為念。</p><p>一間廟宇的修築乃集眾人財力、物力之事,然而諾大工程,原先籌備好的工作面對物價波動相當嚴重下更形艱困。尤其民國38年6月15日,宣布舊臺幣換新臺幣,更使整個工程雪上加霜。但當時周邊人士和承造師傅依舊將賜安宮建造完竣,該碑可謂記錄著俗稱「四萬元換一元」的歷史。</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