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賜安宮收支決算碑
東勢鄉東南村是先民拓墾最早的地方,並形成主要商業市街所在區域。其信仰中心為主祀三山國王的賜安宮。此廟起建於清乾隆8年(1743),由東勢厝、牛埔頭、路利潭、程海厝等莊內信眾因乾隆4年(1739)虎尾溪洪氾之故,決定重新修建,並定名為「四安宮」。道光年間信徒黃約再度發起信眾募款修建,並更名「賜安宮」,光緒11年(1884)再度重修。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東勢鄉東南村是先民拓墾最早的地方,並形成主要商業市街所在區域。其信仰中心為主祀三山國王的賜安宮。此廟起建於清乾隆8年(1743),由東勢厝、牛埔頭、路利潭、程海厝等莊內信眾因乾隆4年(1739)虎尾溪洪氾之故,決定重新修建,並定名為「四安宮」。道光年間信徒黃約再度發起信眾募款修建,並更名「賜安宮」,光緒11年(1884)再度重修。
賜安宮位於東勢市區,主祀三山國王、李府千歲、欽府千歲等神明,信仰圈擴及四股五村,含括東勢鄉西南隅的五個村落:東北村、東南村、嘉隆村、龍潭村、程海村,管理委員會也是由這五個聚落的居民中選出。
大埤鄉怡然村后壁店聚落的宗教民俗信仰,不僅是「新街三山國王」爐下「七大柱」的香境,同時也是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香科期的香境。每當俗稱「五年到」,也就是「五年大科」那年,村莊便忙碌迎請「五年千歲」的祭典活動。首先相關人士會事先前往「鎮安宮」登記,並向神明請示擇定迎請的良辰吉時。
雲林大埤是三山國王信仰的重鎮,大和街三山國王信仰圈涵蓋北港溪流域--大埤、斗南、古坑、大林…等八鄉鎮五十三庄頭。 相吉良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張元基等人向五十三庄信徒募資八千五百圓銀兩興建而成,信徒人數約有五萬人。
雲林大埤是三山國王信仰的重鎮,大和街三山國王信仰圈涵蓋北港溪流域--大埤、斗南、古坑、大林…等八鄉鎮五十三庄頭。 相吉良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張元基等人向五十三庄信徒募資八千五百圓銀兩興建而成,信徒人數約有五萬人。
北港鎮樹腳里舊稱樹仔腳庄,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早年本庄有一棵大榕樹,先民在大樹旁墾成田園,陸續建立大庄、頂庄、中庄、船頭埔、過溝皂、蒜頭寮等聚落。
西螺廣興宮三山國王廟的廟門外矗立了一座嘉慶壬申年臘月的古碑,上書「西螺三山國王香燈契券泐明碑記」,落款者為「庄街眾弟子立」。壬申年為嘉慶17年(1812),臘月為農曆12月,這塊碑所鐫刻的字雖不多,但碑體龐大,應所費不貲。
在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臺郡三山國王廟」壁堵所豎立的一面清咸豐更申年端月所立的石碑,記載當時臺灣府城「三山國王廟」再度重修,並於咸豐10年(1860)農曆元月竣工。較特別的是,「重修三山國王碑記」中載明「旧莊 開山大帝 各捐艮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