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崇遠堂

二崙湳仔昌盛堂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台灣的張廖宗族主要分布於台中西屯與雲林西螺、二崙、崙背這幾個鄉鎮,祖籍為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屬詔安客家族群。來台拓墾的張廖宗族為了增強以血緣為紐帶的凝聚力,建宗祠與修族譜成了重要的課題。關於宗祠,有祭祀詔安官陂的同宗祖先的祠堂(唐山祖),如西螺崇遠堂,西屯承祜堂;另有祭祀渡台祖先的祠堂(開台祖),如西屯垂裕堂祭,二崙湳仔昌盛堂。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是由祖籍位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鎮的張廖族裔所建,清朝時因為張廖族裔所在的官陂鎮地處偏遠山區,因此清康熙40年 (1701)左右遂開始有族人冒著違反海禁的規定,偷渡來臺落腳當今的二崙鄉境內拓墾。在拓墾過程為了因應與四周其他族裔的衝突和治安防禦,張廖族裔遂訂出七條祖訓,其中第六條所寫到「堂教修譜效親睦族遵行祖訓」,於是有修建家廟之議。

詔安客張廖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詔安客以廖、李、鍾三大姓氏為主,而廖氏當中的「生廖死張」,更是非常特別的祖訓,廖氏也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守信用的姓氏。廖氏來自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元朝末期局勢動盪不安,雲霄縣才子張再輝便到山區官陂避世,借居當地首富廖三九郎(廖化)別苑,教導當地幼童讀書識字,廖員外很欣賞張再輝才學,招與獨生女為婿。

西螺崇遠堂春秋祭典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廖元仔裔孫陸續結伴自原鄉福建詔安縣官陂地區,渡海來台,其中一支散居現今西螺、二崙、崙背一帯開荒墾地,歷經百餘年在各方面漸獲安定。族內先賢為遵祖訓及加強族人間之情誼,提議集資修建祠堂,於清朝道光28年(1848)在現今西螺鎮下湳里擇吉地興建,清朝道光29年完成,堂號曰「繼述堂」,並訂定每年農曆正月11日(元仔公忌辰)為春祭日,農曆9月9日(元仔公誕辰)為秋季日。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先期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政府委託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先期調查研究計畫」,由鍾心怡計畫主持,徐福全、劉秀美、許正傑共同主持,調查研究於2009年2月由雲林縣政府出版。本書收錄執行團隊訪談崇遠堂相關人士的紀錄,也收錄了崇遠堂建築現況調查表和測繪圖,並規劃再利用及管理維護計畫,為崇遠堂的修復及再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西螺崇遠堂宗光遠繼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西螺崇遠堂興建於昭和3年(1928),長年發展以來,已成為當地張廖宗族的「大宗家廟」,以唐山祖張元子公為始祖,合族共同祭祀,屬於大部分宗族人士的祭祀中心,目前以財團法人形式進行宗族祭祀事務的管理,堂內完全做為祭祀公廳之使用,每年主要舉行春秋二大祭典,全國各地張廖子孫齊聚一堂,現已經是西螺重要之文化祭典活動之一。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7螺陽風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最後在雲林縣成為一股風潮。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主體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主體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是由客家委員會指導,雲林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徐明福、鍾心怡共同主持。修復工程報告書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前言說明計畫緣起以及崇遠堂基本資料。第二章介紹崇遠堂修復工程之效益、範圍以及修復工程規劃設計和預算。第三章介紹主體修復工程的施工過程,包含開工、前置作業、假設工程、工地現場展以及工程估驗和驗收等。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規劃設計成果報告書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規畫設計成果報告書」是由雲林縣政府委託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區修復工程委託設計」所編著的成果報告書。本研究案對於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工作有完整的規劃設計,並規劃工程預算書,為張廖家廟崇遠堂的修復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