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與新虎尾溪別線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明治41年(1908)日本總督府頒布「官設埤圳規則」後,隨後以特別預算3千萬元興建「嘉南大圳」。此一原稱「官佃溪埤圳」計畫是臺灣1920年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當時委由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進行規劃設計,自大正6年(1917)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正9年(1920)9月興工,期間歷經一次大戰、經濟大恐慌,使得整體工程直到昭和5年(1930)5月才竣工。

元長資源共享碑-北水南引工程竣工紀念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昭和5年(1930年)由八田與一技師所規劃的「嘉南大圳」灌溉系統完工,設計之初,為連通濁幹線(取自濁水溪)和北幹線(取自烏山頭水庫)兩條水路系統,讓水資源可以互通有無,特別在北港溪興建「倒虹吸式」暗渠,當時所設計的長度為218公尺。民國53年(1964),為配合北港溪崙仔寮堤防興建再延長為447公尺。

嘉南大圳濁幹線制水閘門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嘉南大圳濁幹線的圳水引自濁水溪,但因濁水溪含沙量相當高,為了避免圳渠日積月累後,遭到嚴重淤積,工程師八田與一遂決定在現今雲林縣林內鄉設立三個水門來取水。此三座水門分別是第一水門、第二水門和中圍仔第三水門。

透過水門制水閘的啟閉和導水路、跌水工等,將濁水溪水引入圳渠當中,半途經過匯聚沉澱,最終才再導入濁幹線。

嘉南大圳水利灌溉系統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嘉南大圳可說是近代臺灣最為重大的水利建設計劃,也和臺灣總督府設定「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有關。最初在大正6年(1917)由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工程技師八田與一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嗣後於大正9年(1920)9月以該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轄下之故,故命名為「嘉南大圳」。嘉南大圳灌溉渠道主要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種,總長度約1,410公里。

嘉南大圳濁幹線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臺灣在大正6年(1917)的時候,由當時台灣總督府土木技師八田與一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正9年(1920)因所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轄境,故將此水利建設命名為「嘉南大圳」,可說是日治時期影響臺灣相當重要的水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