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水田化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水田化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是臺灣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日治初期鑑於多處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積極改善農業環境,於是在明治41年(1908)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臺分四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在大正6年(1917)正式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正9年(1920)9月起工建造,灌區涵蓋嘉義、臺南廳,最南端銜接今日高雄市鳳山境,高屏溪以北,並同時興建烏山頭水庫,開鑿水路連結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系統。然因一次大戰緣故,昭和5年(1930)5月才竣工。

嘉南大圳主要水源有二,一為濁水溪,另一則是官田溪蓄水池。因濁水溪含砂量過高,八田與一遂將進水口設於林內莊第一、第二及中圍子等三個聚落,再將分散三條水流於半途匯集導入濁幹線。此外,為供應烏山頭水壩工地電力之需,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建立「濁水水力發電所」,保留迄今。

設計初期,有鑑於灌區遼闊,在北港溪以北,輔以新虎尾溪和濁水溪為水源,開鑿灌溉圳渠別線水道。其中以引取濁水溪所設計「濁幹線」灌溉水渠對雲林農業發展影響尤大,使得嘉南平原水田和雜糧、甘蔗等種植面積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摘要
<p>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是臺灣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日治初期鑑於多處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積極改善農業環境,於是在明治41年(1908)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臺分四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在大正6年(1917)正式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正9年(1920)9月起工建造,灌區涵蓋嘉義、臺南廳,最南端銜接今日高雄市鳳山境,高屏溪以北,並同時興建烏山頭水庫,開鑿水路連結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系統。然因一次大戰緣故,昭和5年(1930)5月才竣工。</p><p>嘉南大圳主要水源有二,一為濁水溪,另一則是官田溪蓄水池。因濁水溪含砂量過高,八田與一遂將進水口設於林內莊第一、第二及中圍子等三個聚落,再將分散三條水流於半途匯集導入濁幹線。此外,為供應烏山頭水壩工地電力之需,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建立「濁水水力發電所」,保留迄今。</p><p>設計初期,有鑑於灌區遼闊,在北港溪以北,輔以新虎尾溪和濁水溪為水源,開鑿灌溉圳渠別線水道。其中以引取濁水溪所設計「濁幹線」灌溉水渠對雲林農業發展影響尤大,使得嘉南平原水田和雜糧、甘蔗等種植面積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