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先天派

大埤齋堂慶福堂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在大埤市區裏頭,有一個寧靜的角落,坐落著一間木造的小屋,那是創建於1928年,1932年安座落成,屬於齋教先天派的慶福堂。現在大家通常稱它為慶福佛堂,但其實它本來是齋教修行的齋堂,齋教與佛教在修行上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齋教修行者是帶髮修行,修行的男性稱齋公、女性稱齋姑。

北港慈德堂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金長源家族係於光緒6年(1880)由泉州石獅來臺。當時蔡塗水年12歲,跟隨母親王邁來臺依親,光緒17年(1891)蔡塗水在北港創立「金長源」經營陶器五金致富。從明治40年(1907)「南部臺灣紳士錄」文獻中,金長源(原文作長源號)已收錄其中,代表其經營已達一定規模。經商成功後,蔡塗水與顏達、許路、蔡川、王漢、蔡然三、蘇梗共創北港慈德堂,為北港慈德堂的第一任管理者兼堂主。

斗六真一寺法雨宏施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斗六「真一堂」主祀觀世音菩薩,募建於同治13年(1874),先後成為齋教龍華派、先天派所屬之齋堂(在家佛教),俗稱「斗六菜堂」。昭和11年(1936),自斗六街圓環遷建到現址,並留下「轉移真一堂獻納者御芳名紀念碑」。戰後,齋堂逐漸式微,中國佛教會僧侶趁勢介入,收編、整併為佛教寺院,變成現在的「真一寺」。

斗六真一寺碑記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日治時期皇民化,大肆破壞廟宇,其中以斗六、古坑最為嚴重。不過在此倒是有一寺廟因為被日人認定為佛教,而能逃過一劫,也因此成為現今斗六市最古老的廟宇,斗六耆老們俗稱之為「菜堂」真一寺。據當地耆老所稱,齋堂在最興旺時有百位以上僧人與在家眾共餐,但現在僅剩下兩、三人。從寺中獻納者的碑記來看,確實與現在的景色有一番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