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黃嘉益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事務所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歷史照片指涉的內容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事務所,所謂「台灣支社」可以理解成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的台灣分公司。所以照片就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分公司的辦公廳舍,即是現在虎尾糖廠大門一進去應該就要看到的景象。製糖會社的台灣支社在虎尾有什麼意義?這意味著當時的虎尾糖廠管理當時屬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的所有製糖工場,也可從此看到虎尾糖場的重要性。

虎尾糖廠煙囪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在虎尾的冬季,只要看到糖廠煙囪開始冒出白白的煙,虎尾地區的空氣就會有一股香甜的味道往四處蔓延開來。附近的居民就會相互提醒,記得去買虎尾二砂糖。五分車又要開始忙碌,在鐵軌上跑來跑去,趕時間的人最好繞道,因為會碰到平交道紅燈,還有一些待在鐵道旁,等著要拍五分車的攝影師,這些旅人遊客是特地為了五分車而來。甚至有遠從各地而來的旅客和熟悉鐵道的老師在虎尾的鐵道旁上演追五分車之旅。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辦公總部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全國三大糖廠之一。明治39年(1906)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虎尾製糖所,第一工場於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7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600公噸。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產能,此時壓榨能力提升至4900公噸。

龍巖製糖所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昭和8年(1933)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新設製糖工場龍巖製糖所動工,兩年後正式投入營運,是日治時期最後建立的糖業工廠,位於日治時期台南州虎尾郡土庫庄,行政區域重劃時改之為雲林縣褒忠鄉。龍巖糖廠在戰後隸屬虎尾總廠,不過因為經濟效益不高,於民國56年除原料課以外皆併入虎尾總廠,民國57年關廠,正式走進歷史。

大埤石龜溪鐵橋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石龜溪鐵橋創建於明治42年(1909),原為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大林糖廠前身)為運輸原料而建造。當時各製糖業得自行鋪設鐵路,以便於運輸蔗糖原料與成本,因此各製糖株式會社的鐵道並無被強制需相通。所以大林糖廠鐵道與當時屬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的虎尾鐵道並無相通。1950年國防部基於戰備需要,藉由台糖接收日本糖業的鐵道系統,興築南北平行預備線,區域從臺中到高雄。

台糖酒精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糖廠生產的酒精,產量曾是台灣最大、東洋第一。它的前身屬於大正15年(1926)時設立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虎尾製糖所虎尾酒精工場,並於同年11月開始生產酒精,年產量達到6600公噸,當時號稱在台灣品質最好,產量最高。在二戰快接近尾聲時,日本物資嚴重缺乏,尤其是戰爭重要的物資,油料。

蔗板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蔗板,台灣人在過去稱之為甘蔗板,是一種建築材料,50歲以上的台灣人大概對這種建材都還有印象。這是台糖公司利用製糖之甘蔗廢料研發而成的一種建材。蔗板表面光滑,硬度夠,材質輕,又有防水與隔音的效能,當時在台糖是熱銷商品之一。根據糖業協會秘書長黃嘉益的說法,關於蔗板的研究投入許多的人力,也耗費許多的經費,一開始製作時並不順利,後來才找到方法處理,讓整個蔗渣可以壓縮成穩定的板型和板塊。

戰後糖成品出口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台灣的製糖產業雖然在二戰期間受到盟軍嚴重的破壞,但是在戰後的恢復卻相當快速,有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功於當時糖業的工程技師,在機器零件短缺的情況下,他們撿拾可用的舊零件,用來翻修被轟炸的壓榨機具與設備,在當時可說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台糖五分仔車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臺灣糖業鐵路又稱糖鐵,以用來區隔台灣鐵路(台鐵),一般人泛稱五分仔車,是日治時期各個製糖株式會社為了運用製糖原物料以及糖類成品所興建的專用鐵路。在過去不僅能運送原料,亦有載運旅客的功能。由於台灣從彰化以下至嘉南平原是最大的甘蔗種植區,因此糖業鐵道亦深入各個小鄉鎮,曾經是臺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