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虎尾溪

麥寮架仔頭玉安宮靈昭萬古匾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玉安宮是麥寮鄉興華村架仔頭的信仰中心,主祀法主聖君,俗稱法主公。

法主公的香火是周家從原鄉攜來,同時,周姓也是本地的拓墾家族。「架仔頭」這個地名十分特殊,我們從清末雲林縣採訪冊和日治初期所繪製的台灣堡圖,皆可見架仔頭的地名,架仔頭有時會寫成架子頭。地名由來為早期有一位菜販在此擺設菜架(菜攤),但此說仍有待考證。

興南大橋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在虎尾,若提到橋梁,第一反應肯定是聯想到赫赫有名的虎尾鐵橋。但其實還有一座橋,也非常重要及隱含著有趣的故事背景,那便是連接興南里跟市區的交通要道--興南大橋。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四湖工作站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四湖海岸林工作站,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北臨虎尾溪出海口。由於此地是臺灣本島西部濱海的中心,屢遭冬季東北季風及夏季颱風嚴重侵襲,加上強風、鹽霧和飛砂的影響,海岸防風林的建造非常困難。民國82年,為加強環境保護林之研究與推廣,設置四湖工作站專責海岸防風林之研究,並積極推動成為海岸林經營示範基地。

莿桐林景松宅邸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從《雲林縣采訪冊》可知先民拓墾莿桐主要聚落集中於莿桐巷莊、樹仔腳莊、甘厝莊等三個聚落。然而,臺灣西部河川動輒氾濫,夾在虎尾溪、濁水溪之間的莿桐在明治32年(1898)遭遇嚴重水患的衝擊,使得甘厝莊遭逢大變。這也是甘厝村、大美村附近有諸如溪底、溪底寮地名之故。後在日本總督府的河川整治工程產生許多新生溪埔浮覆地。

馬光厝順安宮媽祖廟日治時期廟額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土庫鎮馬光厝聚落,信仰中心以主祀媽祖的「順安宮」為主。據廟方沿革記載,道光元年(1821),虎尾溪再度洪水氾濫,上游漂來樟木,夜裡常發微光,當地居民甚感神奇,認為乃吉兆,眾人遂商議將該木料雕塑成媽祖金尊,於莊落中興建簡易草寮予以奉祀。大正10年(1921)因建築破敗,遂鳩金改建磚木建築。此後,馬光厝民生安定,咸認乃係神祐,更吸引附近山仔腳、瓦厝兩莊落民眾前來朝拜,至此「三庄媽」稱號就此形成。

斗六龍門書院古文書立杜賣盡根契字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件古文書為光緒7年(1881)12月所訂立的杜賣盡根契字,立契人為虎尾溪庒人(今斗六市虎溪里)張長發、張敬修、張長明等三人,因乏銀別創(缺錢使用),而將繼承祖父而來,座落於望高藔埤仔腳的一甲八分地水田透過張克成、魏本晉、賴巽為從中介紹,賣給斗山(斗六雅稱)龍門書院首事林維宜。

阮蔡文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濁水溪的水系流路在日本政府完全修建堤防將之固定之前,長期皆仍處於十分不穩的狀況,溪流時常氾濫,主要幹流數度更換,名稱更因此甚為混淆。因此康熙年間派駐來台參將阮蔡文,曾著有一詩描述濁水溪主支流間流量不穩定之情景:「東螺虎尾之分派,北流西折而聯界。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澮。大宗盛時支子依,支子若強大宗壞。餘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猶相沿。阿拔之源阿里山,虎尾之源水沙連。

虎尾溪傳說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地區流傳著「若沒兩步冊,就未過虎尾溪」。一說認為應該是源自於虎尾溪湍急,尤其每當豪大雨或颱風,溪水暴漲,水勢凶猛,導致兩岸交通往來中斷,當然沒有兩下子的人,自然過不了溪。另有一說則認為虎尾武館林立,匪徒不敢任意跨越虎尾溪打劫。而虎尾溪上游早年住著一位會煉製藥丹的拳頭師傅。每當匪徒想要跨越虎尾溪時,他會在溪中放入一種名為「響馬丹」的毒藥,讓涉溪渡河的匪徒腿腳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