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汾津吟社

龔顯升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龔顯升號竹林,筆名買牛翁,為北港詩社,汾津吟社的詩人,亦為集雅軒的一員,在社昭和7年(1932)創辦彬彬吟社,是北港重要詩人之一。此詩作「北港」為龔顯升作品,此詩寫景兼書史,從自然環境切任介紹北港,並進一步轉入民聚奎閣名士如雲的盛況,勉勵後人之意甚明,為一佳作。「港分南北水東西,穴坐龍船廟向溪。綠化郊原皆蔗圃,包圍市鎮半沙隄。民風不俗庭旌義,士鯽如雲閣聚奎。真個蓬萊小仙境,四時花鳥好留題」。

王東燁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本在昭和 12 年(1937)推動皇民化,廢漢學,禁方言,不過在這波文化禁令下,卻有一種文化逃過一劫,那就是詩社。為何日本會同意詩社以及漢詩?一個理由是台灣總督府也喜歡詩這種文學體,但另一個比較可信的理由則是為了籠絡台灣的知識份子。因此台灣詩社在當 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而詩社間的互訪與贈詩也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一種慣習。 這兩首詩皆為王東燁所做。

王東燁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王東燁,字槐庭,號季琮,雲林縣北港鎮人,生於清光緒18年(1892),卒於民國71年(1982),年幼時,師事北港宿儒蔡本升、蔡然標等二人,國學基礎厚實。日治時期日人禁絕漢文,王東燁遂與友人同好倡組汾津吟社,並擔任總幹事一職,表面上以切磋詩藝為名,實則力求傳授漢學。彼時台北倪登玉、鹿港施梅樵、高雄許君山等吟友時相造訪,為北港詩壇盛事。

曾人潛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曾人潛,明治31年(1898)8月12日生,為曾席珍之子,其岳父蔡然標為清末秀才,日治時期曾擔任街長、區長,也曾為朝天宮管理者。大正9年(1920)任北港青年會會長,大正14年(1925)任水林庄長,昭和3年(1928)配授大禮章,昭和10年(1935)任北港信用組合理事,昭和11年(1936)當選臺南州會議員,是一位前途似錦的政壇明日之星。

黃篆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黃篆,字瘦峰,又字天篆,以字行。生於明治34年(1901),歿於民國63年(1973)。黃篆自幼即入北港宿儒李西端帳下習漢文,精熟詩文。待其藝成,便在尖山、蕃薯厝等地教授漢文,於日治時期為保存漢學而努力不輟。昭和8年(1933)元旦時,和曾人杰、邱水謨等人共組鄉勵吟社,為鄉勵七子之一。不過他在創立鄉勵吟社前,曾加入過麗澤吟社,並與岱江吟社林友笛、汾津吟社洪大川等人相善、時相唱和。

曾人杰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曾人杰,名金庇、字仁杰,又字人傑、師魯等,號金湖逸民,生於明治40年(1907),歿於民國49年(1960),不但是文壇一大損失,地方上更是痛失一位英才。曾人杰年少即穎悟,投口湖鄉宿儒李西端帳下習詩文。因當時值日治時期,拒不受日式教育,學成之後於大林設帳教授漢文。昭和8年(1933)元旦,與黃篆等人創設鄉勵吟社,又有鄉勵七子之名。

龔顯升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龔顯升,號買牛翁,雲林縣北港人,生於西元1898年,卒於西元1964年。龔顯升國學基礎厚實,日治時期曾受聘於斗南教授漢文。性好吟詠,入汾津吟社,和社友組成詩棋八仙侶,悠游於奕棋吟唱間。喜好遊歷,並在發展文學興趣之餘,藉以考察商機。曾赴高雄經營木材,亦曾在嘉義經營藥廠,頗善經營管理。早期除加入汾津吟社外,亦自創彬彬吟社,可惜規模較小、事跡湮沒不傳。

洪大川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洪大川,號龍波,雲林縣北港人,生於明治40年(1907),歿於民國73年(1984),年幼好學,師事前清秀才林維朝與新竹吳蔭培,國學基礎厚實,精研聲韻、詩作平穩,古文亦佳,並且善卜、精研中醫。19歲即於蕃薯厝設帳教授漢學,後因學生日增,日人殫而禁之。因堅持不學日文、不為日人做事,故早年頗為困窘。

王金鐘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王金鐘,字季琮,號庸齊,北港汾津吟社的15位創辦人之一,雲林縣北港鎮人。王金鐘出生時,正值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滿一週年、第二任總督桂太郎到任,在臺灣各地相繼成立國語傳習所。明治31年(1898),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公學校,絕大多數的漢人子弟僅能於公學校就讀,僅有日本學子與少數社會上層的漢人學童能在師資設備較佳的小學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