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金聲順

李春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照片中打鼓的這一位是李春生,也是金聲順開路鼓的靈魂人物,所有的樂器都依照鼓聲的節奏來進行。照片是攝於2020年9月27日,地點在金聲順的會館頂樓。李春生老師自幼跟隨父親李淵學習北管,精通各項北管樂器,不過據他說,他們屬於北管樂中的南派,南派原本祭祀西秦王爺,因為他父親被延攬到金聲順,因此就改祭拜北派的田都元帥。

台北靈安社贈北港金聲順匾額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金聲順會館三樓祖師爺神明廳懸有一方民國甲辰年(1964)由台北靈安社所敬贈的「金聲順」館名匾,見證了南、北兩大北管子弟陣頭將近一甲子的情誼。

靈安社為大稻埕霞海城隍爺駕前歷史悠久的子弟軒社,金聲順則為北港媽祖駕前的開路先鋒陣頭。日治時期曾有台北迎城隍,北港迎媽祖,並稱台灣兩大民間祭典,靈安社和金聲順在慶典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北港金聲順錫爐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件錫爐是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現存年代最久遠的香爐,爐身正面橫刻「金聲順」,下方直書「天上聖母/田都元師」,落款為「光緒辛丑年」及「眾爐下同置」。

光緒辛丑年為1901年,實際應為明治34年,之所以會改成光緒,可能與1945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各種去日本化、去殖民化等行政措施所造成的現象。

北港金聲順鼓亭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金聲順現存的鼓亭可說是金聲順開路鼓樂陣出陣巡境的核心道具,尤其該座於1913年(大正2年)委由當時北台灣知名大木匠陳應彬設計監造的鼓亭,材質取用烏心石、狗骨仔、樟木、檜木等獨特材質,說明當時匠司選用製材的專業素養和態度的慎重。

北港金聲順排場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這張照片拍攝於2020年10月1日中秋節,地點在北港南陽國小大禮堂,金順順獲邀至五湖四海宴會場排場演奏,為活動增添熱鬧氣氛。排場,為相對於上棚演戲的傳統音樂語彙,亦稱擺場,是北管子弟音樂演奏的表演形式之一,排場時子弟圍成一圈團坐,演奏或清唱樂曲。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世界第一大鑼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金聲順的歷史可上溯到1865年(同治5年),由先賢楊添丁、蔡德宣、蔡老慶、王山知,蔣馬來等五人組成「北港開路鼓」。因鼓聲雄渾有力,鑼聲響亮震天,被公認為北港迎媽祖繞境時陣頭的開路先鋒,1912年(大正元年),更由朝天宮管理者蔡然標先生命名為「金聲順開路鼓」。

北港金聲順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金聲順開路鼓陣據傳創立於清同治5年(1866)。依照臺灣媽祖信仰傳統習俗,凡媽祖廟會舉行巡境時,媽祖鑾駕最前面必有鑼鼓陣作為前導的樂隊,即利用鑼鼓喧天的樂音傳達媽祖聖駕即將到來的訊息,並提醒路關上的民眾迴避讓路,同時也要沿途店家擺置香案迎接膜拜。這支前導的鑼鼓陣樂隊,民間通稱叫「開路大鼓」或「開路鼓」,簡言之就是專為媽祖聖駕前導開路的鑼鼓樂隊。

北港集雅軒影片(3分鐘)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12人參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成團時間超過百年,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同期還有同屬北管的仁和軒、振樂社、金聲順等,目前除金聲順與集雅軒外,其餘都已解散。

北港集雅軒影片(17分鐘)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吳石等12人參加笨港媽祖遶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成團時間超過百年,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同期還有同屬北管的仁和軒、振樂社、金聲順等,目前除金聲順與集雅軒外,其餘都已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