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大湖口溪

斗南他里霧埤堰堤改修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將軍里,大湖口溪流域,清康熙56年《諸羅縣志》已有「他里霧番仔埤」,這可謂斗南鎮東北郊區域最早的水利建設,使得諸多人士將「他里霧番仔埤」與日後「他里霧埤」混淆。透過爬梳清領時期方志和采訪冊,與日治時期公文書綴發現,當今他里霧埤因明治41年(1908)〈公共埤圳規則〉由「將軍崙埤、舊社埤」兩座予以整併。

斗南鎮將軍里大正年間「他里霧埤堰堤改修紀念碑」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將軍里,大湖口溪流域,清康熙56年《諸羅縣志》已有「他里霧番仔埤」,這可謂斗南鎮東北郊區域最早的水利建設,使得諸多人士將「他里霧番仔埤」與日後「他里霧埤」混淆。透過爬梳清領時期方志和采訪冊,與日治時期公文書綴發現,當今他里霧埤因明治41年(1908)〈公共埤圳規則〉由「將軍崙埤、舊社埤」兩座予以整併。

斗南他里霧埤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將軍里境內有座「他里霧埤」,是斗南鎮東南側清領時期以迄戰後初期,相當重要的灌溉和飲用水來源,而且至今依然是當地重要的灌溉水源。據大正5年(1916)出生的耆老指出,早期僅是一座簡易土埆和牛糞、稻草築起來的「草埤」,藉以攔截大湖口溪水源,與將軍崙埤圳相通。

斗南護國宮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斗南鎮新崙里緊鄰大湖口溪,與大埤鄉三結村下埤頭相隔港墘莊,最初入墾此處漢人主要以福建漳州詔安「沈姓」為主。康熙初期循笨港溪進入內陸,落腳新崙、港墘拓墾。更因早年「蒲羗崙渡」航運之利,使得該處成為聯絡埔羗崙、竹腳寮、過港等地重要的渡口。此渡口直到明治年間尚有通行之便。正因港阜之利遂有「港墘」一名,意指位居港口旁邊。

大埤泰安宮媽祖廟舊貌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埤鄉嘉興村茄苳腳聚落以媽祖廟泰安宮為信仰中心。清康熙初葉以謝姓族裔在聚落內引大湖口溪開闢茄苳腳埤,作為灌溉和民生飲用,吸引漢人循笨港溪進入內陸拓墾。康熙39年(1700),適巧北港朝天宮正在雕塑三媽神尊,欲將三媽贈與鄰近村落奉祀,此時往返北港經商的謝水性聽聞,遂與廟方洽商後獲得同意,將媽祖神尊迎回奉祀。據地方耆老和廟方沿革碑,最初由徐宗捐地建造茅草廟奉祀,之後歷年迭有重修。

「814水災」大埤興安村農田積水情形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77年8月17日大埤鄉興安村,幾日前台灣西南部剛歷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天然災害,史稱「814水災」。

這一年入春以來,既無春雨,隨後的梅雨季節又不明顯,正當民眾為乾旱缺水而苦惱之時,8月10日開始普降甘霖,但這個歡樂並沒有持續多久,幾天之後,細雨轉成傾盆大雨,台南縣境內甚至引發山洪爆發、海水倒灌,中南部各縣亦難倖免,災後統計各項損失高達13億元。

茄苳腳埤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雲林縣大埤鄉嘉興村舊稱「茄苳腳莊」,莊落的開發源自於最初往來笨港一帶經商的謝水性,當年集資遠自當今的大湖口溪興築「茄苳腳埤」堰堤引水灌溉。當時清領時期記載雲林縣水利埤圳「陂匠」一職者,僅見於「茄苳腳埤」,可說是雲林水利史相當罕見。清領時期《諸羅縣志》已有茄苳腳埤水利設施的記載,到光緒年間《雲林縣采訪冊》他里霧堡有關茄苳腳埤記載更為詳盡:「茄苳腳埤在縣西南十四里,源發梅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