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20年(1755),水源來自大湖口溪,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大正10年,時任古坑庄長「吳義陣」和斗六郡警部補「瀧野平四郎」任內,為解決當時農民灌溉和民生用水,不惜自殺明志,喚起高層重視改築灌溉水道。由當時斗六郡守和斗六郡水利組合出資再度改築;不過此回大正10年(1921)的改築,依舊是以傳統大型地面壩堤是攔河堰來做為崁頭厝圳汲取相關水源的汲水模式。
而當今所見的石碑,則是一直要到昭和8年(1933)再度由當時水利組合,與斗六郡守,派任水利工程技師幾經探勘後,進行規劃設計爾後所見改以汲取「地下伏流水」形式的地下集水廊道,藉以達到蓄洪濟枯,甚至得以擴大灌溉面積達當今斗南鎮內諸多聚落,解決當地居民飲水、灌溉,完工後地方人士在取水口設置「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
在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背後,則刻有昭和8年(1933)等字樣,不過後來該面石碑於國民政府來臺後,因中日斷交、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後,諸多字跡遭到人為以水泥填補後予以磨平。每當台灣有新統治者,就極力把前代的遺蹟鏟除淨盡,讓台灣像個沒有歷史的地方。甚至在民國75幾年前後更遭到原先在大湖口溪河床開採砂石的砂石車和挖土機撞斷成三截,長久深埋於地底下。民國89(2000)進行踏勘時,後來才在當地耆老的引領下,找到深埋的殘碑勉強露出「崁頭厝」三個字。
民國104年(2015),瀧野平四郎的女兒瀧野千枝子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早年在臺灣與父母親生活的景況,以及當時在紀念碑前的合照,委託友人來臺尋找當初大正10年(1921)所立的石碑。在當時古坑鄉農經課孫望田,與鄉公所的協助下,前去農田水利會。爾後更進一步配合崁頭厝圳整修工程,在旁將原本遭埋地底的「崁頭厝圳改修紀念碑」予以重新豎立起來,整體工程於民國105(2016)12月16日竣工。